
狗狗患皮肤病时会出现明显瘙痒、脱毛、红肿等症状,同时伴有皮肤结痂、异味等现象,具体表现因感染源不同存在差异,需通过皮肤刮片检查确诊病原类型。日常发现宠物频繁抓挠或局部毛发异常脱落超过3天,应及时带至宠物医院进行显微镜检查和药敏试验。避免自行使用人用药膏处理,防止引发药物中毒或症状加重。
一、常见症状类型
1.细菌感染:金**葡萄球菌引发的脓皮症多见于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表现为红色丘疹与**脓疱,破损后形成褐色结痂,触诊可感知皮下颗粒状硬块。夏季因高温潮湿更易发作,长毛犬种如金毛、萨摩耶发病率较高。
2.真菌感染:犬小孢子菌造成的癣斑具有环形扩散特征,初期在耳周、四肢出现硬币大小的圆形脱毛区,皮肤表面覆灰白色鳞屑,边缘呈现红色隆起。紫外线灯照射可见苹果绿色荧光反应,具有强传染性,可通过梳子、窝垫等物品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3.寄生虫感染:疥螨引起的螨虫病表现为耳缘、肘部对称性结痂,皮肤增厚形成褶皱,夜间瘙痒加剧导致犬只睡眠不安。跳蚤过敏症集中在腰背部,叮咬处形成小红点,患犬啃咬时可能出现局部毛发断裂。
4.过敏性皮炎:食物或环境过敏常引发全身性红斑,眼周、爪垫因水肿明显肿大,皮肤温度升高并散发异味。春秋季花粉过敏病例增多,患犬可能伴有流眼泪、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
二、应急处置方法
1.隔离防护:确诊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后,立即佩戴伊丽莎白圈防止抓挠,使用含过硫酸氢钾的消毒剂对环境进行喷洒,重点处理纺织品和缝隙处。将病犬与健康宠物分开饲养,接触后需用硫磺皂清洗双手。
2.局部处理:细菌感染初期可使用含洗必泰的宠物专用洗剂进行药浴,水温控制在38℃以下,重点清洗病灶及周围5cm区域。跳蚤感染需连续3天使用非泼罗尼滴剂,并配合驱虫梳清理虫卵。
3.药物应用:浅表真菌感染涂抹特比萘芬软膏每日2次,同时口服伊曲康唑(剂量需按体重计算)。过敏性皮炎需注射脱敏针,配合低敏处方粮喂养,避免鸡肉、小麦等常见致敏原。
三、预防措施
1.毛发管理:双层被毛犬种如哈士奇需每周梳理去除浮毛,防止毛结滋生细菌。短毛犬如法斗夏季需避开高温时段外出,运动后及时擦干皮肤褶皱处的汗水。
2.环境控制:湿度超过70%时使用除湿机,窝垫选择透气性好的藤编材质,每周晾晒杀菌。梅雨季节可在狗窝旁放置竹炭包吸附潮气。
3.驱虫防护:体外驱虫每月一次,雨季建议改用含有莫西菌素成分的驱虫药。遛狗时避开灌木丛和水沟,回家后检查脚掌是否有草籽或异物。
四、拓展补充
1.季节性护理要点
春夏季重点防范蜱虫和湿热性皮炎,外出前喷涂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虫喷雾。秋冬季空气干燥易引发皮屑增多,可在食物中添加鱼油或卵磷脂,并使用宠物专用保湿霜涂抹耳尖、尾巴等易干裂部位。
2.家庭消毒方案
日常使用蒸汽拖把清洁地板,每周用紫外线灯照射宠物活动区30分钟(需转移宠物)。食盆、玩具用沸水煮10分钟,毛绒类用品可用含有臭氧功能的洗衣机深层清洁。真菌感染的窝垫建议直接更换,避免残留孢子造成反复感染。
宠物耳部马拉色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剧烈瘙痒、深褐色油性分泌物和持续甩头动作,伴随酸腐臭味和耳道皮肤红肿。这种真菌过度繁殖导致的感染在犬类中更为常见,尤其是耳朵下垂或耳道狭窄的品种,如可卡犬、贵宾犬。感染会引起耳部严重不适,若不及时干预可能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引发耳血肿。
一、典型症状表现
1.频繁抓挠耳朵
患病宠物会用后爪持续抓挠耳部,甚至在墙壁或家具上摩擦耳朵,耳周常见抓痕或脱毛区域。部分严重感染的动物会因剧烈瘙痒导致耳缘皮肤破损,出现结痂或渗血现象。
2.异常耳垢堆积
耳道内积聚大量深褐色至黑褐色油膏状分泌物,质地类似融化巧克力,往往粘附在耳廓褶皱处。用棉签擦拭可观察到分泌物呈碎屑状脱落,且容易反复生成。
3.头部异常晃动
由于耳道内炎症刺激,感染动物会频繁甩头试图排出异物,动作幅度明显大于日常清洁时的甩动频率。观察发现患病宠物每小时甩头次数可达5次以上,伴有烦躁不安表现。
4.特殊气味散发
感染耳道会散发类似发霉面团或过期酸奶的酸腐味,与细菌感染产生的鱼腥味有明显区别。气味强度与感染程度正相关,靠近宠物头部半米内即可察觉。
5.耳道红肿增厚
翻开耳廓可见耳道皮肤发红肿胀,严重者皮肤表面出现鳞屑或皲裂。触诊耳道基部时,宠物会因疼痛出现躲避反应或发出呻吟声。
二、感染高发特征
1.品种易感性差异
垂耳犬种如巴吉度猎犬、腊肠犬因耳道通风不良,感染风险提高2-3倍。被毛浓密犬种如萨摩耶、西施犬的耳道毛发容易裹挟分泌物,创造湿润环境促进真菌繁殖。
2.基础疾病关联
患有过敏性皮肤病的宠物,因耳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马拉色菌感染发生率达63%。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动物因皮肤新陈代谢减慢,更易出现顽固性复发感染。
3.季节诱发因素
梅雨季节空气湿度超过70%时,临床接诊量增加40%。游泳或洗澡后未彻底干燥耳道的宠物,72小时内出现感染症状的风险提升5倍。
三、并发症警示
1.耳道结构改变
慢性感染导致耳道皮肤纤维化增生,造成耳道狭窄甚至闭合。超过3个月的持续感染病例中,约27%出现永久性听力损伤。
2.继发细菌感染
破损的耳道皮肤易被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形成混合感染。此时分泌物变为黄绿色脓性物质,体温可能升高至35.℃以上。
3.耳血肿形成
剧烈甩头导致耳部血管破裂,耳廓出现紫红色肿胀包块。血肿直径超过2厘米时需手术引流,否则可能造成耳廓畸形。
四、诊断鉴别要点
马拉色菌感染常与耳螨混淆,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区分。耳螨感染时可见白色虫体移动,而马拉色菌在10%氢氧化钾染色后可见典型花生状或雪茄状菌体。细菌性外耳炎通常伴随更多水样分泌物,且无油性结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