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有关“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意义”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意义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
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左右。在地球内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1914年由美国学者古登堡发现,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古登堡界面定义: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腾堡界面。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而划分,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传播时,除了在地球内部深度约33千米处波速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之外,在深度约为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状态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此处便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1914年德国学者古登堡发现地下2885千米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千米/秒突然降低为7.98千米/秒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
并且在该不连续面上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
关于“解释莫霍面、古登堡面的意义”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