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劝学知识点归纳

科学作者 / 姓名 / 2025-10-30 19:30
"
1. 劝学 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 劝学 文言文知识整理

<;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2. 求劝学文言的知识点

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 *** 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节选)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洪亮,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

3. 劝学 师说 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劝学》

1、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词。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2、成语: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大声疾呼,欲盖弥彰

二、《师说》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无常师、择善而从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 劝学 师说 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劝学》

1、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词。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资质禀赋。

2、成语:

青出于蓝,锲而不舍,大声疾呼,欲盖弥彰

二、《师说》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成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教无常师、择善而从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5. 文言文《劝学》中需要掌握那学重点内容

一、文言实词1、“劝学”的“劝”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中”、“以为”、“輮”、“曲”、“然”。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就”、“博学”、“参省”。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跂”。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疾”、“彰”。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水”、“绝”、“生”。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无以”。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的“黄泉”、“用”、“一”。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中的“寄托”。二、文言虚词1、“而”的各种用法。

2、“乎”相当于介词“于”的用法。三、文言句式1、“于”字为标志的状语后置:青于蓝。

2、省略句:輮以为轮。2、“之”字作标志的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 文言文《劝学》中需要掌握那学重点内容

一、文言实词

1、“劝学”的“劝”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中”、“以为”、“輮”、“曲”、“然”。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就”、“博学”、“参省”。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跂”。

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疾”、“彰”。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的“假”、“水”、“绝”、“生”。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无以”。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中的“黄泉”、“用”、“一”。

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中的“寄托”。

二、文言虚词

1、“而”的各种用法。

2、“乎”相当于介词“于”的用法。

三、文言句式

1、“于”字为标志的状语后置:青于蓝。

2、省略句:輮以为轮。

2、“之”字作标志的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 急

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句: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词类: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句式:

1、判断句

2、倒装句

3、被动句

4、省略句

文言文翻译应该落实到字字翻译

教学穿插多读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无忧考网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易错知识点,通过复习,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总结 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一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4)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

 (5)而徵一国(通“耐”,能)

 (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

 2.古今异义

 (1)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

 (3)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4)穷发之北

 古义:毛,草木今义:头发

 (5)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 春节

 3.一词多义

 (1辩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2)知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3)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而后乃今将图南(往南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往南飞)

 (2)使动用法。德合一君(使……满意)/彼于致福者(使……到来)/而徵一国者(使……信任)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

 (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

 (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

 (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

 3.疑问句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

 4.倒装句

 (1)而莫之天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 短语 后置)

 (5)翱翔蓬蒿之间(于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二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 文章 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 方法 ,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三

 (一)判断句: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天者,人之始也

 3、秦,虎狼之国。

 4、此不知人之祸也

 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二)被动句:

 1、方正之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而自令见放为

 5、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是以见放

 8、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三)状语后置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四)定语后置句: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宾语前置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四

 语法现象:

 1.积累性的

 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2.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各类句式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 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

 在于贿赂秦国。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 句子 。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 文化 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

 例: 郑人使我 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

 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 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

 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

 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

 古今同义的词语,专有名词如:帝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国名、朝代名、称谓、器具、度量衡单位、典章制度可照录不翻译。如果名称不全的要补全。

 例:1:阳嘉元年,复造地动仪。

 2、邹忌修八尺有余。

 3、德佑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换 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

 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顾吾念之,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气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例:昼夜勤作息。

 例: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例: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

 就竭尽了。4、补5、调 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1、“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

 合说分译。

 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

 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

 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注 意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的翻译

 例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例1:吾孰与徐公美?

 例3: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

 无乃后乎?

 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听说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

 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练习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相如闻,不肯与会。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相如闻(这件事),不肯与(之)会。

 不知句读,不解惑。

 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村中好事之少年驯养一虫。

 6、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7、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8、沛公安在?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渑池之会)既罢,(赵王等)归国。以相如

 功大,(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

 或于太山重,或于鸿毛轻。

 沛公在安?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全国高考题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翻译划线句子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庞涓)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

 挖去了他两足的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孙膑

 不能在人前露面。

 齐国使者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载着(孙膑)回到齐国,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翻译划线的句子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

 这(镜子)使我好痛苦难受。

 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翻译典型错误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 成语 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 俚语 、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