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姜最早起源春秋时期。
在我国,食用姜的历史相当悠久,流传着很多名人和姜的故事。
《神农本草经》记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下气,通神明。生山谷。”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 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 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
扩展资料
作用:
一、抗氧化,抑制肿瘤
生姜中所含的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抑制肿瘤作用;吃姜能抗衰老,老年人常吃生姜可除“老人斑”。
二、开胃健脾,促进食欲
在炎热的夏天,因为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食欲,如果饭前吃几片生姜,可刺激唾液、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三、防暑、降温、提神
在炎热的气温下吃一些生姜能起到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的作用。对于有一般暑热表现,如头昏、心悸、胸闷、恶心等情况的病人,适当喝点姜汤是大有裨益的。
四、杀菌解毒,消肿止痛
科学研究发现,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是对沙门氏菌效果更好。在炎热的气温下,食品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而且生长繁殖快,容易引起急性胃肠炎,适量吃些生姜可起到防治作用。
参考资料:
同样是姜的生姜、干姜、炮姜,有哪些区别呢?
生姜,也就是平常厨房里从超市里买回来的姜。我们在烹饪时会用到姜片、姜丝、姜蓉、姜汁等,都用生姜来制作。生姜,属解表药,性微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腥虾蟹毒、半夏、南星毒等功效。
生姜
在感受风寒而出现鼻塞、流清涕、肢体酸痛等感冒症状时,会来一杯红糖生姜水以发散风寒;生姜素有“呕家圣药”之称,在风寒咳嗽、恶心呕吐时,口中含一片生姜片,可以止咳、止呕;在制作海鲜大餐时,加入生姜制品,可以解鱼腥、虾蟹毒。在中药处方时,若需要生姜,医生会嘱咐病人回家切几片生姜片加入熬煮中药。而生姜中,也有颜色较深、质地结实、纤维多、水分少、辛辣味强的“老姜”及颜色色黄、质地软脆、纤维少、水分多、辛辣味较弱的“子姜”,若为药用,选“老姜”的效果更佳、更适宜,“子姜”的效果相对差一点,若没有“老姜”时亦可选用。
干姜
干姜,是将生姜(一般选老姜)晒干或烘干而成,属于温里药。
在《神农本草经》中归为“中品”,其性热、味辛,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干姜多用于寒饮伏肺的喘咳及脾胃虚寒见脘腹冷痛、寒泄、肢冷等寒偏盛者。干姜温热之性仅亚于附子,但较附子常用,干姜性偏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咽痛、咽干、大便秘结等热性者也不宜。
炮姜
炮姜是用干姜经过炮制:将干姜炒至表面微黑、内呈棕**而成。
经过炮制,炮姜的性味、功效与干姜同,而其辛燥之性减弱,温里的作用变得缓和而持久,并且可温经止血、止痛,也用于妇产科。干姜除制成炮姜外,还有制成另一种炮制品,即姜炭,中医理论认为,药材炒炭能加强止血效果,干姜炒炭后为姜炭,具有温经止血功能,多用于虚寒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