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节气的天气特点?

生活作者 / 姓名 / 2025-10-30 11:28
"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开始,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5至7日交节。芒种开始时北斗七星斗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开始,一般在每年公历6月5至7日交节。芒种开始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天空的正南偏东,此时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的“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这个时候讲究“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芒种介绍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芒种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此时北斗的斗柄指向东南方位,太阳黄经达75°。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谷类作物耕种。时至芒种,晚稻等谷类作物该种了,农事耕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成活率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历书中的记载:“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芒种是一个播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农谚“芒种忙,忙着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芒种节气的天气特点

一、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

“火烧天”说的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或者傍晚落山的时候,云彩被太阳晒得像火一样通红,也就是我们说的“火烧云”,这说明天气晴朗、气温炎热。

农谚说“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说的意思是如果芒种这天是个大晴天,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到了夏至节气雨水会非常多,会出现连绵的阴雨天气。

农谚还说“芒种太阳笑,夏至烂草鞋”,这句农谚说的是同一个意思,说的就是如果芒种当天是晴天,那么到了夏至节气雨水就会非常多,连草鞋都湿透腐烂了。夏至节气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季节,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大,下雨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很有帮助。

二、芒种不下雨,夏至十八河

这句农谚的意思很简单,说的就是如果芒种当天不下雨,那么到了夏至节气期间雨水会非常多,江河里的水都满了。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本身就容易下雨,如果芒种不下雨,那么夏至节气下雨的概率会更大。

三、芒种雨绵绵,夏至旱燥田

上面两句农谚说了芒种当天如果不下雨,那么预示着到了夏至节气雨水会非常多,那么芒种这天下雨又有什么说法?

农谚说“芒种雨绵绵,夏至旱燥天”,说的就是如果芒种当天下雨连绵不绝,那么就预示着到了夏至节气的时候雨水会比较少,气温炎热干燥,很容易引发干旱。

老话还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芒种节气正是收割麦子、晾晒麦子的时机,天气晴朗对农民来说有利;到了夏至节气农作物需水量大,如果出现干旱非常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对于农民来说芒种节气宜晴不宜雨。

四、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

“雷公”说明天上打雷,这说明有强对流天气发生,这种天气往往会带来狂风、暴雨。农谚说“芒种怕雷公,夏至怕北风”,芒种时节正是我国北方收割小麦的时候,如果遇到强对流天气,那么已经成熟的小麦就有成片倒伏、霉烂、长芽的风险,也就是丰产并不一定丰收,因此芒种节气打雷是农民不希望看到的。

夏至节气夏播的农作物已经出苗,此时刮北风容易导致气温下降,农作物的幼苗容易因低温而沤根,因此夏至节气刮北风是农民不希望看到的。

五、芒种南风扬,大雨满池塘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芒种这天刮比较大的南风,那么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非常多,“满池塘”说明降雨多。南风等温暖湿润,容易引发强降雨。

还有句农谚叫“芒种南风起,麦子水里涝”,对于我国北方来说,芒种时节正是收割麦子的时候,如果遇到持续的强降雨,对于头重脚轻的麦子来说就很容易倒伏,麦子很容易受涝。

不过对于我国南方地区来说,芒种时节小麦早已经收获完毕,此时下雨非常有利于春播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于秧苗扦插,因此上述农谚主要针对我国黄河流域。但是总体来看,芒种节气这天不宜下雨、不宜打雷、不宜刮南风。

意思是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表示春天已经开始,万物开始苏醒。它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叫做惊蛰。在这个节气里,天气逐渐转暖,冰雪融化,春雷开始响起,蛰伏的动物也开始苏醒活动。这也是中国古代农民耕作、种植作物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春耕的开始。

一、关于惊蛰节气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和传说。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农民对春季气候变化的观察。他们发现,每年的三月初,气温开始回升,春雷开始响起,农田里的春耕活动也开始了。为了纪念这一季节,人们将其称为“惊蛰”,意思是“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另外,也有一些传说和神话与惊蛰有关。据说,在古代,有一只名叫“惊蛰”的神兽,它每年春天苏醒后会吹响春雷,让大地苏醒,万物复苏。因此,人们将这个节气称为“惊蛰”,以示纪念和祭祀。

不管是哪种说法,惊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气之一,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春天和希望的向往和祈求。

二、惊蛰节气习俗:

用“三伏贴”预防疾病:在惊蛰之后,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容易感染各种疾病。为了预防疾病,一些地方会在惊蛰节气开始贴“三伏贴”,用来辟邪和驱寒。

贴春联和喜庆装饰:在惊蛰节气,人们会贴春联、挂灯笼和各种彩色装饰物来庆祝节日。这些装饰通常有“福”、“春”、“财”等字样,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好兆头。

吃春季饮食:在惊蛰之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们开始吃一些清淡、有利于健康的春季饮食,如蔬菜、水果、豆类等。同时也会制作一些有特色的惊蛰美食,如蛤蟆汤、惊蛰羊肉等。

赏春景:惊蛰节气是赏花的好时机,许多地方都有盛大的花会和花展。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可以欣赏到樱花、桃花、杏花等各种美丽的花卉。

祭祀和宗教活动:一些地方会在惊蛰节气举行祭祀活动,如祭祖、祭天、祈求丰收等。同时,一些宗教团体也会在这个节气里举行庆祝仪式,如佛教的惊蛰法会、道教的祈福仪式等。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