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独生子吗?

科技作者 / 姓名 / 2025-10-30 07:40
"
鲁迅是周树人,老大,老二是周作人,老三周建人周氏三兄弟1965年4月26日,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余今年已整80

鲁迅是周树人,老大,老二是周作人,老三周建人

周氏三兄弟

1965年4月26日,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余今年已整80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事之指针。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神话》为50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逾二年,周作人身故,时为1967年5月6日。

周氏三兄弟中最小的周建人,1984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他在三兄弟中是职务最高的,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是寿命最长的,活到96岁。他的遗嘱是:“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海里去。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周建人的遗嘱,明显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周氏三兄弟同属社会名流,他们的人生观虽不一致,但对死后就会“速朽”的想法却完全一样。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周氏三兄弟在民族的启蒙、对民族智慧的启蒙和启发上面,关心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关心妇女而儿童的权利上面,都是共同的。在很长时间里,他们走的是同一条路,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为了民族启蒙的这样一条道路。

鲁迅、郁达夫、巴金、茅盾、老舍、沈从文、郑振铎、柔石、周作人、冰心...... 这些作家的原名是什么?

即便是相同的人生起点也能够塑造截然不同的遭遇和结局。民国时期曾经亲密无间的周氏三兄弟,最后因为个人的理想抱负和不同的选择而渐行渐远。他们日后无一不在当时 社会 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触,可 后世的评价和个人的结局 ,似乎早已给出了命运的答案。

他们即是民国时期 生长于绍兴地区的周氏三兄弟 。在人生最初的阶段,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成长经历。可光阴流转,他们都变换了模样。老大周树人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文豪鲁迅先生,他也是三兄弟中名声最盛的一人。

老二周作人,曾被誉为民国散文第一人,文学造诣无人能出其右。令人惋惜的是,他终是因为糊涂的选择走向了人生的歧路。虽然鲁迅名满天下,而老三周建人相比两位兄长似乎少有人知,不过最圆满的还是他。

鲁迅先生 若是称其为人尽皆知似乎也绝不为过。事实上,作为周氏兄弟中最有名望的一人,从来都是当之无愧的。鲁迅原名周树人,早年间与两位兄弟一同生长于绍兴周氏家族。

相传周家在清朝乾隆时期最为兴盛,一度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可惜的是,随着 社会 变迁,原本人丁兴旺的周氏家族势力日渐衰微,在鲁迅出生之时,早已不复当年光景。

鲁迅先生和老二周作人年龄相仿,早年间的家庭生活也大同小异。鲁迅先生从一开始拜读于当地的私塾"三味书屋"起,又先后奔波流转于各地求学,最终 东渡日本进行深造。

正如今日广为人知的事实,鲁迅先生在外学医,之后因为国家危难 弃医从文 ,于1909年间正式回到祖国。鲁迅此后也开始以教员身份定居生活。

能够给 社会 带去光明的存在,必然也同样有着无人能及的顽强意志。1918年是鲁迅首次走向大众视野的开始。《新青年》上正式刊登了 历史 性著作 《狂人日记》。

一时间,国内外的文坛开始为之轰动,鲁迅也正式迈向了自己人生的全新篇章。遗憾的是, 仅仅一年后鲁迅就与老二周作人分道扬镳 ,其中的缘由则多是耐人寻味了。

此后,鲁迅先生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之中。经由他的笔下,当时 社会 的黑暗表象显露无疑,民众也逐渐接受和认可了这位无人能及的当世文豪。 鲁迅先生最终名满天下,却没能够迎来新时代的曙光 。1936年,积劳成疾的鲁迅倒在了黎明前夕,同时也有万人悲痛送行。

若是鲁迅先生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受人敬仰,那与他有过几乎相同经历的老二周作人则更多是令人唏嘘感慨。

实际上当年伴随鲁迅先生一同前往日本学习的人中就有周作人,不过他选择的专业是土木工程。毫无疑问的是,日后周作人也放弃了原本进修的专业, 专心投入到了文学领域的创作之中。

鲁迅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1年,周作人也带着自己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返回故乡。起先,他也为了维持生计做起了教师。同时,在鲁迅的影响下,他也没有放弃继续从事着文学创作。

相比鲁迅先生澎湃而激烈的文字特点, 周作人的散文大多饱含着充沛的中外古今的文化素养 ,一时间受到了众人追捧。可不久后,他便与兄弟产生矛盾,开始了独自居住。一个草率的决定和错误的抉择多数时候将 影响半生,甚至无可挽回

周作人此后的一个选择,将他的人生轨迹尽数偏移。抗战期间,国内 社会 矛盾四起,周作人却因为个人的欲望选择了参与出席日本人和伪政权人士组织的会议。更令人不齿的是,他竟来到汪伪政府任职, 坐实了汉奸之名。

经此一事,他在被判处14年刑罚,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勉强凭借翻译身份留在北京。直到动荡时期,他又因为早年经历受到百般折磨,最后在抑郁消极中离开人世。

虽然鲁迅举世闻名,但他的人生还是留下了些许遗憾,而默默无闻的老三周建人,人生反而更圆满。实际上, 周建人的遭遇和他个人的选择关系很大 。早年间同样迫切求学的他,因为不舍家中老母就决定留在老家自学长大。因为没有两位兄长的才学,周建人早年的成长经历也颇为平淡。

在长久的平凡生活中, 鲁迅的文字和精神影响一直是周建人心意所向 。他始终对大哥鲁迅先生的作为抱有同感,在1921年间也受到鲁迅推荐到上海从事编辑工作。同时,有着进步思想的他也长期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直到1948年,周建人正式加入了我党。

能够坚守内心追求的人,必然也能收获旁人无法企及的生平。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建人又先后参加了第一次政协会议和担任中央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的职务。1958年, 周建人正式担任浙江省长一职 ,此后也同样身兼要职数年,为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后官至副国级,享年96岁有余。

不同的选择虽然看似不能决定长久的未来,但在个人的人生走向之中却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世人往往感叹岁月蹉跎,却不曾设想其中承载了多少难以倾诉的遗憾。 若要人生趋于圆满,除了命运的摆布,更加重要的还是如何走好未来每一步的决心。

鲁迅死因是什么呢?

鲁迅 (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章豫、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郁文 (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诗人。

巴金 (生于1904年11月25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现代文学家。

茅盾 ( 1896年 - 1981年 ),原名 沈德鸿 ,字 雁冰 。

老舍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郑振铎 (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似乎以真名传世.

沈从文 (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柔石 ,姓赵,原名平复。一九○一年生于浙江台州宁海县。

周作人 (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二弟。

冰心 (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

可是我觉得,五四新文学,不要忘记胡适先生.

唉,什么时候执政党能不愚民呢.

鲁迅死因。经医学专家认定,鲁迅死于气胸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属肺科急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时处理可治愈,而非以往认定的肺结核,而须藤医生在鲁迅先生病状经过中,已明确说谅已引起所谓气胸鲁迅对外公布的死因,是病死。

说明:

弟周作人活了82岁,三弟周建人活了96岁,鲁迅的母亲亦享年86岁,相比之下,鲁迅堪称短寿。

在鲁迅日记中,常有生病、吃药内容,最多是1936年,267天中,121天涉病,其次是1932年,366天日记中108天涉病,自1930年后,鲁迅日记中每年涉病日期基本不低于60天,而1920年至1924年间。

每年涉病日期亦基本在40天以上1922年除外,因该年日记失落,仅存47天,可见鲁迅身体一直不太好。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