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2)

商业作者 / 姓名 / 2025-10-30 05:39
"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  巩固题二: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气之本”是指( )  2.“罢极之本“是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

 巩固题二: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气之本”是指( )

 2.“罢极之本“是指(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3.在呼吸运动中,“气之主”是( )

 4.在呼吸运动中,“气之根”是( )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5.神志活动的主宰是( )

 6.调节神志活动的是( )

 A.口 B.舌 C.鼻 D.耳 E.目

 7.心之外候是( )

 8.心寄窍于( )

 A.筋 B.脉 C.肉 D.皮 E.骨

 9.肝在体合( )

 10.肺在体合( )

 A.爪 B.口 C.唇 D.毛 E.发

 11.脾其华在( )

 12.肾其华在( )

 A.尿 B.唾 C.汗 D.涎 E.泪

 13.脾在液为( )

 14.肾在液为( )

 A.喜 B.怒 C.悲 D.思 E.恐

 15.肺在志为( )

 16.脾在志为(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7.“生痰之源”指( )

 18.“贮痰之器”指( )

 A.娇脏 B.刚脏 C.孤府 D.水脏 E.水府

 19.肝为( )

 20.膀胱为(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1.“生之本”指( )

 22.“水火之宅”指( )

 A.汗 B.尿 C.津 D.液 E.泪

 23.大肠主( )

 24.小肠主( )

 A.眩晕 B.吐血 C.胃下垂 D.咳喘 E.腰痛

 25.脾不升清可见( )

 26.脾不升举可见( )

 A.膀胱 B.三焦 C.大肠 D.小肠 E.胆

 27.“受盛之官”是指( )

 28.“传道之官“是指( )

 A.精明之府 B.元神之府 C.髓之府 D.肾之府 E.血之府

 29.头为( )

 30.腰为( )

 A.髓之府 B.精明之府 C.玄府 D.孤府 E.净府

 31.汗孔为( )

 32.骨为( )

 A.飞门 B.贲门 C.吸门 D.魄门 E.户门

 33.会厌被称为( )

 34.大肠末端被称为( )

 A.气门 B.幽门 C.户门 D.阑门 E.鬼门

 35.胃之下口为( )

 36.大小肠交会处为( )

 A.阳中之太阳 B.阳中之少阴 C.阴中之至阴

 D.阴中之少阳 E.阴中之太阴

 37.肺为( )

 38.肝为( )

 A.心与肺 B.心与肝 C.肺与肾 D.肝与肺 E.脾与肺

 39.与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是( )

 40.与气的生成和津液代谢关系密切的是( )

 A.白眼 B.黑眼 C.瞳神 D.眼睑 E.两眦

 41.水轮指( )

 42.风轮指( )

 B1型题

 1.D 答案分析:肺主管呼吸之气和气的生成及全身气机的调节,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B 答案分析:肝在体合筋,筋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持运动的功能,肝之阴血充足,则筋有所养,不易疲劳;肝之阴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而易于疲劳,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

 3.B 答案分析:肺是主管呼吸的器官,《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肺为气之主,……肺主出气。”

 4.E 答案分析: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故《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说:“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

 5.A 答案分析:情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无不从心而发,受心神的主宰。

 6.C 答案分析:情志活动的产生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五脏的功能活动赖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故肝对情志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7.B 答案分析: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窍,能够反映心的活动情况,是心之外候。

 8.D 答案分析:心血不足,心神失常等心的生理功能异常,常见到耳鸣等病症,故言心寄窍于耳。

 9.A 答案分析:筋有赖于肝之阴血滋养,故肝在体合筋。

 10.D 答案分析: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皮肤上的汗孔宣散肺气而助呼吸,因此肺在体合皮,肺与皮有着密切的关系。

 11.C 答案分析:脾的功能状况常通过口唇的色泽形态变化反映出来。

 12.E 答案分析: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肾中精气的盛衰常显露于发。

 13.D 答案分析: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涎液。

 14.B 答案分析:肾经挟舌根通舌下,肾精通过经脉上溢于口化为唾液。

 15.C 答案分析:悲忧过度易伤肺气,肺气不足,易见悲伤低落的情绪变化,故肺在志为悲。

 16.D 答案分析:思虑过度易致脾气结滞;脾气血不足,则不耐思虑,故脾在志为思。

 17.C 答案分析: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气虚弱,水湿内停,聚而为痰为饮,故被称为“生痰之源。”

 18.D 答案分析:脾气虚弱,水湿内停,生痰生湿,痰湿常上犯于肺,导致肺宣降失常,见咳嗽、痰多等症,故言“肺为贮痰之器”。

 19.B 答案分析: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多见肝气郁结,肝气上逆或阳亢风动等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故有“肝为刚脏”之说。

 20.E 答案分析:膀胱具有贮尿排尿的功能,故称其为“水府”。

 21.A 答案分析:心主血脉,脉中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心主神明,调节、控制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

 22.E 答案分析:肾中精气可以产生肾阴、肾阳两种不同的生理效应。肾阴,又称真水、命门之水,肾阳又称真火,命门之火。肾阴、肾阳能够补充全身各脏腑阴阳的不足,是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故将肾喻为“水火之宅”、“阴阳之根”。

 23.C 答案分析:大肠具有吸收食物残渣中部分水分的功能,故曰“大肠主津”。

 24.D 答案分析: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其中含有大量的水液,故曰“小肠主液”。

 25.A 答案分析:脾之清气不升,头目清窍失养,故见眩晕。

 26.C 答案分析:脾升举无力,不能升举固托内脏,故可见胃下垂。

 27.D 答案分析:小肠接受胃的传输之物,并进一步消化吸收,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8.C 答案分析:大肠能够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份和排泄糟粕,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29.A 答案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

 30.D 答案分析:《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

 31.C 答案分析:汗孔在心神的调节下靠肺气宣发的卫气进行开合,从而排泄汗液,调节体温和水液代谢,并辅助肺呼吸,功能玄妙,故称为“玄府”。

 32.A 答案分析:骨中有腔隙,内藏骨髓,髓是分布于骨骼腔内的精微物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府。”

 33.C 答案分析:会厌位于咽喉部,食管与气管交会处,能随着呼吸和饮食纳入的需要交替关闭或打开,故称“吸门”。

 34.D 答案分析:“魄”同“粕”,大肠终端即肛门是糟粕最终排出之处,故称“魄门”。

 35.B 答案分析:饮食水谷通过胃下口进入小肠,小肠幽长迂曲呈叠积状,故称为“幽门”。

 36.D 答案分析:小肠泌别清浊,清即精华部分被拦挡而吸收,浊即浅渣部分在进入大肠之前,再被拦挡而做相对时间的停留以进一步吸收,故将大小肠交会处称为阑门,“阑”同“拦”。

 37.B 答案分析:肺居上焦,在五行中属金,为清肃喜润之脏,功能主清肃下降,通于秋气,故为“阳中之少阴”。

 38.D 答案分析:肝居膈下右胁内,在五行中属木,功能主升主动,与春季相应,故为“阴中之少阳”。

 39.C 答案分析:肺为水之上源,行水之脏,肾为主水之脏,共主水液代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40.E 答案分析:肺吸入自然之清气,脾运化水谷之精气,清气、水谷精气是气生成的主要物质;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相互协调维持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1.C 答案分析:瞳神属肾,称为水轮。

 42.B 答案分析:黑眼属肝,称为风轮。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 D )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针灸甲乙经》

 2、被后世尊称为“攻邪派”的医家是 ( B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张元素 D.朱震亨

 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D )

 A.《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4、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的阴阳消长平衡是 ( A )

 A. 此消彼长 B.此长彼长 C.此消彼消 D. 此长彼消

 5、按照五行生克关系,肺为心之( D )

 A. 母 B.子 C.所胜 D. 所不胜

 6、以下不符合五行生克原理的是( C )

 A. 肝为心之母 B.脾为心之子 C.肾为肺之所胜 D.肺为肝之所不胜

 7、被称为“先天之本”的脏是( D )

 A.心 B.肝 C.脾 D.肾

 8、与呼吸运动关系密切的脏是 ( B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肺与脾

 9、五脏之中,具有“主疏泄”生理特性的是 ( C )

 A.肺 B.脾 C.肝 D.心

 10、被称为“髓海”的是( C )

 A. 脉 B. 心 C.脑 D.三焦

 11、五脏之中与气机升降关系密切的是 ( C )

 A.肺与心 B.肺与肾 C.肺与肝 D.心与肝

 12、脏腑之中,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B )

 A.三焦 B.胆 C.胃 D.心

 13、与呼吸微弱、脉动异常等病症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B )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14、质地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具有濡养功能的是( A )

 A.津 B.液 C.精 D.血

 15、具有营养全身、化生血液作用的气是 ( D )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16、临床上治疗出血证配合补气药的理论基础是 ( C )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 气能摄血 D.血为气母

 17、行于后头部的经脉是 ( B )

 A.手太阳经 B.足太阳经 C.手阳明经 D.足阳明经

 18、在手小指端交接的经脉是 ( B )

 A.肺经与大肠经 B.心经与小肠经 C.肾经与膀胱经 D.心包经与三焦经

 19、面白形胖、胆小易惊的体质是( B )

 A. 偏阳质 B. 偏阴质 C. 阴阳平和质 D. 肥胖质

 20、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 A )

 A、一气一病 B、发病急病情重 C、直接伤及内脏 D、传染性强烈

 21、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着痹”的特点是( D )

 A.痛无定处 B.冷痛剧烈 C.红肿热痛 D.重着疼痛

 22、七情内伤易影响脏腑气机,其中恐则( B )

 A.气上 B.气下 C.气消 D.气乱

 23、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A )

 A.正气不足 B.邪气 C.七情内伤 D.饮食不节

 24、寒热真假形成的病机是 ( D )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25、“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 ( B )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6、“真寒假热证”宜采用下列何种治法 ( A )

 A.热因热用 B.热者寒之 C.阴病治阳 D.用热远热

 27、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瞳神呆滞等神气衰败之象的是( C

 A.神乱 B.少神 C.失神 D.假神

 28、随生活环境及劳作等因素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是 ( B )

 A.主色 B.客色 C.善色 D.恶色

 29、以下哪项不是青色主病 ( D )

 A.寒证 B.瘀血 C.疼痛 D.水饮

 30、患处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 B )

 A.痈 B.疽 C.疔 D.疖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 A.C )

 A. 辛味 B. 酸味 C. 甘味 D. 苦味 E. 咸味

 2、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 B.C.E )

 A. 木与火 B. 土与水 C. 木与金 D. 水与金 E. 水与火

 3、脾的生理特性为 ( C.D )

 A. 喜条达恶抑郁 B. 喜润恶燥 C. 喜燥恶湿 D. 以降为和 E. 以升为健

 4、人体之气的生理功能有 (A.B.C.D.E )

 A.推动 B.温煦 C. 固摄 D. 防御 E.营养

 5、以下有关望目的各部分与五脏之间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D.E )

 A.瞳仁属肾,称水轮 B.黑睛属肝,称气轮 C.白睛属肺,称风轮

 D.目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E.眼睑属脾,称肉轮

 三、填空题

 1、临床常用的补气生血法是根据阴阳的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

 2、五行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 克我)和( 我克 )两个方面。

 3、藏象学说常以( 五脏六腑 )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

 4、( 胆 )称之为孤府。

 5、津液与血液之间相互渗透转化,称为( 津血同源 )。

 6、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正气不足 )。

 7、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病证的治法,称为( 热因热用 )。

 8、望面色之病色的特征是( 晦暗枯槁 ),或( 鲜明暴露 )。

 9、一般问诊包括问主诉、问( 现病史 )、问( 既往史 )、问个人生活史、问家族史。

 10、热证以( 邪气盛)或( 阴液不足 )为主要病机。

 四、名词解释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并由此产生各种相应的变化和反应。

 2、五行相克: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拮抗作用。五行之间的递相制约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与其相通应的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4、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的物质基础。

 5、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分布的筋肉系统,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6、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

 五、问答题

 1、何谓阴阳?阴阳的特性有哪些?

 答:(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说明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也可以说明一个事物中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有以下几点:①相关性,②普遍性,③相对性,④规定性。

 2、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答:(1)肺主一身之气:包括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形成和调节全身气机。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本科中药学专业

 (2)肺主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

 (3)肺助心行血: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环。

 3、气机失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气滞,气机运行不畅而郁滞的病理状态。

 (2)气逆,气的升降运动失常,当降者降之不及,当升者升之太过,以致气逆于上的病理状态。

 (3)气脱,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的病理变化。

 (4)气陷,在气虚的基础上表现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5)气闭,气机郁闭,外出受阻的病理变化。

 4、血的失常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1)血的失常主要有:血不足和血的运行失常两个方面。

 (2)血不足,濡养作用减退,又称为血虚。

 (3)血液运行失常:①血瘀,②血行急迫,③出血。

;

100种常用、常见、常考中药的功效及适应病症!中医基础内容

2017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备考题及答案

 备考题一:

 1.中医学是产生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古罗马 D埃及

 B.古希腊 E印度

 c 中国

 2.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B)

 A.《伤寒杂病论》 D.《中藏经》

 B.《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论》

 c.《干金要方》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C)

 A.《难经》 D·《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E.《中藏经》

 c《黄帝内经》

 4.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B)

 A.《神农本草经》 D.《黄帝内经》

 B.《伤寒论》 E.《难经》

 c.《小儿药证直诀》

 5.下列哪部著作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D)

 A.《伤寒论》 D《难经》

 B《金匮要略》 E.《脾胃论》

 C《诸病源候论》

 6.确立六经辨证论治纲领的医家是:(E)

 A.张景岳 D.陈无择

 B.华佗 E.张仲景

 c.钱乙

 7.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C)

 A.《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木草经》

 B《黄市内经》 E.《中藏经》

 c《诸病源侯论》

 8.在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王清任 D.陈无择

 B.张仲景 E.巢元方

 c.张介宾

 9.开创脏腑证治先河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D.钱乙

 B.陈无择 E.叶天士

 C.张仲景

 10.下列著名医家户被后人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E)

 A朱丹溪 D叶天士

 B张从正 E.刘完素

 C王清任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丹溪 D.吴鞠通

 B.刘完素 E.薛生白

 C.叶天士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李中梓 D.叶天士

 B.李东垣 E. 刘完素

 C.陈无择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后人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王清任 D.张从正

 B.吴又可 E.朱丹溪

 c.李皋

 14.提出命门学说的医家是:(C)

 A.朱丹溪 D.张仲景

 B.李东垣E.李时珍

 C.张景岳

 15.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医家是:(E)

 A.吴鞠通 D吴又可

 B.薛生白 E叶天士

 c.王孟英

 16.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B)

 A.朱丹溪 D.叶天士

 B. 吴鞠通 E. 李皋

 c.吴又可

 17.(较易)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A)

 A.阴阳学说 D.唯物观

 B. 五行学说 E.唯物辩证观

 C 精气学说

 18.(较易)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D)

 A.血液 D.精气

 B. 津液 E.水谷精微

 c.胆汁

 19.(较易)以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因素是:(E)

 A.四时气候 D.情志因素

 B. 昼夜晨昏 E. 以上都是

 C.地区方域

 20.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D)

 A.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D.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

 E.脏腑脏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21.确立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著作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2.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是:(D)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3.(中等)提出六经辨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是:(B)

 A.《伤寒杂病论》

 B.《伤寒论》

 c.《金匮要略》

 D.《黄帝内经》

 E.《诸病源候侯论》

 24.成书于汉之前,系秦越人所著者为:(A)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5.成书于明代,系吴又可所著者为:(C)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6.成书于清代,系王清任所著者为:(D)

 A.《难经》 D.《医林改错》

 B. 《黄帝内经》 E.《温病条辩》

 C. 《温疫论》

 27.地区方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A)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8.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可反映为:(B)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29.昼夜层昏对人体一般疾病的影响多为:(D)

 A.我国江南人体腠理多稀疏 B. “天暑衣厚则胺理开.故汗出”

 c“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 D.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E.“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备考题二:

 1.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构成本原是:(E )

 A.水 B.天 C.地 D.风 E.气

 2. 气的根本属性是:(D)

 A.上升 B.下降 C.外出 D.运动 E.静止

 3.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C)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4. 精气神学说中所谓的“精”主要指:(D)

 A.生殖之精 B.后天之精 C.自然界之清气 D.肾中所藏之精 E.水谷精微

 5. 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A)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6. 精气神学说中的“神”主要指:( B)

 A.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B.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

 C.一切生物生命力的外在表现 D.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E.以上均是

 7. 精气神学说中特别重视:(C)

 A.精的作用 B.气的作用 C.神的作用 D.精气互化的作用 E.精气生养神的'作用

 8.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B)

 A.动静 B.水火 C.上下 D.晦明 E.寒热

 9. 阴阳比较完整而简要的概念是:(E)

 A.事物的对立 B.事物的对立统一 C.事物的一分为二 D.事物内部的一分为二

 E.事物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10. 阴阳交感是指:(D)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11.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B)

 A.结果 B.根由 C.形式 D.物质 E.现象

 12.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B)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3.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E)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14.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说明阴阳的:(C)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15.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脏是:(C)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6.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阴的脏是:(D)

 A.心 B.脾 C.肝 D.肺 E.肾

 17.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阳中之阳的脏是:(A)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8.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至阴的脏是:(D)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19.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阴的脏是:(E)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0.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C)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1.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是:(B)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22. 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B)

 A.前半夜 B.后半夜 C.上午 D.下午 E.以上均非

 23.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C)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阴虚则阳亢

 24. 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方法学上属于:(A)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反证 E.试探

 25. “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D)

 A.阴胜阳虚 B.阳胜阴虚 C.阴虚阳亢 D.阳虚阴盛 E.阴阳两虚

 26. 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B)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27. 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A)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34. 属中医学一般思维方法的是:(E)

 A.整体观念 B.阴阳学说 C.五行学说 D.精气学说 E.比较、演绎、类比

 35. 五官中的“舌”属火,主要采用的是何种归类方法:(B)

 A.比较 B.演绎 C.类比 D.以表知里 E.反证

 36. 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属于:(C)

 A.比较 B.类比 C.演绎 D.以表知里 E.试探

;

临床中药学、中成药学和方剂学是执业中药师里常考内容,同时也是各位中医医生在工作中会遇到的,以下100个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有凉血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特性的是牡丹皮

2.安息香的功效是开窍辟秽,行气活血,止痛

3.当归的功效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4.栀子金花丸主治肺胃火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5.黄氏响声丸功效疏风清热,利咽开音

6.柴胡的功效是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7.天花粉的功效是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8.主治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的是黄柏

9.治疗胃气之要药的是旋覆花

10.主治嗳气,呃逆,呕吐,喘息的是赭石

11.具有滋阴润肺,补脾益气作用的是黄精

12.知柏地黄丸的功效是滋阴降火

13.用于治疗肝胆湿热、脾肺郁结所致的黄疸的是茵陈五苓丸

14.玉屏风胶囊的功能是益气,固表,止汗

15.玉屏风胶囊的主治病证是表虚不固所致的自汗,症见自汗恶风,面色晄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16.正天丸主治颈椎病型头痛;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经前头痛;神经性头痛

17.参苓白术颗粒的功能是补脾胃,益肺气

18.中成药桂枝茯苓丸中君药是桂枝

19.地骨皮配桑白皮用于肺热咳嗽

20.红花的功效是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2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作用的是板蓝根颗粒

22.益心舒胶囊主治气阴两虚;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痛胸闷、心悸气短、脉结代;瘀血阻脉所致的心悸

23.金锁固精丸的功能为固肾涩精

24.艾叶的主治病证有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虚寒性腹痛;妇女带下及湿疹,疥癣

25.能透疹止痒,为解表散风通用药的是荆芥

26.大黄的主治病证有热毒疮肿、水火烫伤;血热吐衄便血;湿热黄疸;瘀血经闭

27.槟榔的主治病证有绦虫病;疟疾;虫积腹胀;水肿

28.郁金的主治病证有胸腹刺痛、症瘕痞块;热病神昏癫狂;血热吐衄出血;湿热黄疸

29.羚羊角入煎剂,成人内服一日用量是1~3g

30.补骨脂具有的功效是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补肾壮阳

31.济生肾气丸既能温肾化气,又可利水消肿

32.独活寄生合剂既能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又能养血舒筋

33.清热散风、明目止痛,主治外感风热之暴发火眼的药是明目上清片

34.黄芩的主治病证是胎热胎动不安

35.某男,35岁,胸闷而痛,痛彻背部,气短喘促,舌苔白腻。证属痰浊阻闭胸阳之胸痹。治当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宜选用薤白

36.某女,26岁,3月来情志不舒,胸胁、脘腹胀痛,嗳气食少,月经紊乱,痛经,证属肝郁气滞,治当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宜选用香附

37.仙鹤草除能收敛止血,解毒杀虫外,又能止痢、截疟、补虚

38.既破气行血,又消积止痛的药是莪术

39.竹茹除清热化痰外,又能除烦止呕,安胎

40.麦冬的功效是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41.某女,31岁。眩晕1周,兼见吐衄咳嗽,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证属肝火犯肺。宜用黛蛤散

42.某男,45岁。心胸烦热5天,兼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证属火热内盛。宜用导赤丸

43.清肺抑火丸的功能是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44.苏合香丸的主治是痰迷心窍之痰厥昏迷

45.补中益气丸的主治是中气下陷之泄泻脱肛

46.某女,6岁。因食积致病,症见咳嗽,夜间加重,喉间痰鸣,腹胀,口臭,证属饮食积滞,痰热蕴肺,治当清热肃肺,消积止咳。宜选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

47.辛芩颗粒的功能是益气固表

48.知母配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

49.天花粉的功能是清热生津、清肺润燥

50……巴豆的功效是祛痰利咽,逐水退肿,泻下冷积

51.天麻的功效是息风止痉,祛风通络,平抑肝阳

52.九味羌活丸的功能是疏风解表,散寒除湿

53.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又能退虚热、透表邪,为治痹症通用药的是秦艽

54.香加皮的功效是强筋骨、利水消肿

55.海螵蛸既治肺胃出血,又治胃痛吞酸

56.千金止带丸的功能是健脾补肾,调经止带

57.健脾消食丸的主治病证是脾胃气虚所致的疳证

58.既祛风解表,又胜湿止痛、解痉的药是防风

59.徐长卿的功能是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60.吴茱萸具有的功效是散寒止痛,燥湿止泻,疏肝下气

61.桔梗除能宣肺利咽外,又能祛痰排脓

62.赭石除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外,又能凉血止血

63.黄芪具有的功效是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益卫固表

64.桑菊感冒片既能疏风清热,又能宣肺止咳

65.既清热泻火解毒,又化瘀凉血止血的药是一清颗粒

66.某女,60岁。因外感风寒发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宜选用小青龙胶囊

67.龟鹿二仙膏除温肾补精外,又能补气养血

68.既滋阴养血,又补心安神的药是天王补心丸

69.既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又能固精止带的药是山药

70.既清热解毒,又通利关节的药是土茯苓

71.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药是乳香

72.百合的功效是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73.某男,25岁,5天来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伴有发热恶风、头身痛,证属湿热蕴结兼外感风热,宜选用葛根芩连丸

74.某女,50岁,头痛眩晕1周,兼见目赤耳鸣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证属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宜选用牛黄上清胶囊

75.既降气化痰,又温肾纳气的药是苏子降气丸

76.清开灵口服液的主治病证是外感风热时毒、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

77.某女,36岁,1周来,因外感病邪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医师处以小柴胡颗粒,是因其能解表散热,疏肝和胃

78.冠心苏合滴丸的功能是理气,宽胸,止痛

79.某女,28岁,平素情志不畅,3月来胸胁胀满、经行量少、行经小腹胀痛、经前乳房胀痛。证属气滞血虚所致的痛经,治当舒肝理气,养血调经,宜选用七制香附丸

80.某男,8岁,1周来出现厌食、烦躁、恶心呕吐、口渴、胸腹胀满、大便干燥,证属食滞化热之积滞,治当消食化滞,泻火通便,宜选用小儿化食丸

81.某男,46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口舌干燥,脉微自汗。医师开具处方药物组成为红参、麦冬、五味子的中成药。该中成药是生脉饮

82.生脉饮的功能是益气复脉,养阴生津

83.牡蛎的功效是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84.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后期、痛经、产后腹痛的药是少腹逐瘀丸

85.石斛夜光颗粒除清肝明目外,又能滋阴补肾

86.马齿苋的主治病证是热毒血痢、血淋

87.某女,50岁,头痛眩晕1周,兼见目赤耳鸣牙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燥结。证属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宜选用牛黄上清胶囊

88.某女,4岁,半月来出现大便溏泄、饮食减少、腹胀、倦怠懒言。证属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治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宜选用止泻灵颗粒

89.人参再造丸的功能是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90.舒筋活血片的注意事项是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慎用;不可过量久服;禁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

91.某男,52岁。由肝气郁结而致脘腹胁痛、热厥手足不温、泄痢下重。宜选用四逆散

92.人参的功效是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生津止渴

93.瓜蒂的功效是涌吐热痰、宿食,外用研末吹鼻,引去湿热

94.藜芦的功效是涌吐风痰,杀虫疗癣

95.黄连上清丸的功效是散风清热,泻火止痛

96.桂枝合剂适用于风寒感冒表虚证

97.血热便血宜用槐角丸

98.射干除能清热利咽外,又能祛痰

99.肉桂的功效是引火归原

100.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功效的中成药是妇科千金片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