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是由气体、尘埃、冰粒等各种物质堆积而成,并不断自转,不断吸纳、聚集着周边的其它物质,最终才形成的地球。
地球形成于死亡星球的残骸,这些残骸在一团巨大污浊的气体云中聚集,气体云在其中心变得越来越密集。后来形成吸积盘,小颗粒开始聚集起来,形成越来越大的物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星球。
在地球形成的时候,它就像一个吸尘器,把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东西都吸了进去。它以微弱的引力吸引了一些的尘埃和碎石,质量也变大了,这使得它的引力也更强了,这样它就能吸引更多的尘埃和碎石,质量也越来越大,大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在星体的引力均衡作用下,它就成了一个球体。
在这之后,地球已经基本清理了其轨道上的其它天体,地球能吸收的物质越来越少。
关于地球的起源,科学上已经有严谨的理论,认为地球诞生于50亿年前的太阳系原始云,在太阳形成后,由一些残留物质聚集而成。
在历史上,关于地球的起源有过很多假说,比如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十八世纪就在他的著作《宇宙体系论》和《天体力学》中,提出太阳系形成于一团星云,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逐渐聚集为恒星和行星。
在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科学家开尔文,就根据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推测地球诞生时为一团高温的熔岩,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冷却成为现在的样子;开尔文甚至还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了地球从高温熔岩冷却为现在所需的时间,大概是4亿年,以此估算出地球的年龄,实际上这个模型是错误的。
现代天文学认为,在50亿年前,太阳系还是一片原始星云,原始星云来自于更遥远的一次超新星爆发,那次超新星爆发给太阳系原始星云提供了丰富的重元素。
地球的形态:
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从地心出发,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
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7,918英里),约等于(40,000 km)/π,这个整数并非巧合,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