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是有生命的,它会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特征。这些我觉得还是真的是非常难啊。植物是活的对于学生来说怎么去理解这是可以做到的,但问题是在教师的指导思想,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通过收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这一切是学生需要做的事情吗?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吗?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愿意倾听、分享别人关于植物的信息吗?他们愿意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吗?他知道不知道自己讲述的是一个观点呢?他们认真研究和认识植物的兴趣在哪里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一课它的目标究竟如何确定,我有点晕了。
那么这一课如果要去做解释,做一些准备,我们觉得首先第一个是学生要准备一盆自己种养的植物,老师可能还需要准备塑料花、准备植物。那么植物是有活的吗?指向的《植物是有生命》的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它既是本课的课题,也应该是这个单元的核心的一个主题线索和问题。我们之前分析过教科版的教材,它是通过聚焦、探究、研讨和拓展四个方面。教科书的第一部分就是聚焦,动物是活的,植物也是活的吗?我不知道这个问题问出来是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吗?动物是活的你怎么知道?那么学生很有可能会去说动物会吃东西呀、动物会跑呀、动物会跳呀、小鸟会飞呀、还会生宝宝呀、它们会死掉呀等等的这些。因为死和活是一对反义词.那么由此来进行类比,植物要不要吃东西、植物会不会是死、植物会不会长大、植物会不会跑,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对应的植物,而对应的动物去寻找植物也是要活的这样一个证据,这是延顺着开始的。学生会可能会说出很多理由啊,动物也会长大,植物也会长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
风干的灵芝不属于活体植物。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风干的植物都是活的,因为植物本身就死的。然后世间万物其实都是有生命的。植物就和动物一样。一条鱼在水里活蹦乱跳自由自在的,然后在岸上风干了之后就死了,失去生命。那么风干的灵芝也是一样,他属于死物,也就是不属于活体植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