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的产生原因:板块运动、地球内部构造变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
1、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由众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运动,彼此摩擦和碰撞。当板块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地震。其中,板块的断裂和移动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
2、地球内部构造变动:地球内部的岩石构造是不断变化的,当构造变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例如,当岩层发生断裂或错动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引起地震。
3、火山活动:火山喷发也会引起地震。火山活动会使地壳板块受到压力,当压力过大时,就会引起板块的断裂和移动,从而导致地震的发生。
4、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地震,例如人工水库的蓄水、地下矿山的开采、核试验等。这些活动都会对地球内部的岩石构造产生影响,导致地震的发生。
地震时的逃生方法
1、保持镇静: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如果在室内,请立即躲到坚固的桌子下或者墙边,保护头部和脖子。
2、疏散:如果在室内,请迅速离开房间,避免使用电梯。如果在室外,请尽量远离建筑物和高处,以免受到坠物的伤害。
3、打电话:如果需要帮助,请打电话给相关部门或者紧急救援电话。在打电话时,要保持冷静,并提供自己的位置和灾情。
4、救援:如果你有能力救援他人,请积极参与救援工作。在救援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5、备灾:在地震来临之前,要准备好应急物资和备用方案,以便在灾难来临时能够迅速应对。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地震的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一般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即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而且还跟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特征等有关。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较小,但震中区破坏程度较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较大,而震中区烈度则较轻。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