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年纪大了之后身体各脏腑气血等都在衰退,容易生病,如何用中医的 方法 来养生呢,我现在就告诉你老年人的中医养生,快来看看这篇 文章 了解详情吧。
老年人中医养生之道
人到老年,机体会出现生理功能和形态学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其生理特点表现为脏腑气血精神等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协和的稳定性降低。再加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改变,退休和体弱多病势必限制老人的社会活动。狭小的生活圈子、孤陋寡闻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常产生孤独垂暮、忧郁多疑、烦躁易怒等心理状态,其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老年保健应注意这些特点,有益于祛病延年。
知足谦和,老而不怠
《寿世保元?延年良箴》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又说:?谦和辞让,敬人持己,可以延年?。《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求老年人明理智,存敬戒,生活知足无嗜欲,做到人老心不老,退休不怠惰,热爱生活,保持自信,勤于用脑,进取不止。经常读书看报、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多做好事,充分发挥余热,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如此可减慢肺功能的衰退,领略工作学习的乐趣。寓保健于学习、贡献之中。处世宜豁达宽宏、谦让和善,从容冷静地处理各种矛盾,从而保持家庭和睦、社会关系的协调,有益于身心健康。
宋代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卷一》提出:?凡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暗昧室不可令孤,凶祸远报不可令知,轻薄婢使不可令亲?,要求老年人应回避各种不良环境、精神因素的刺激。又于《万寿丹书?养老》中提出:?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情趣怡情悦志,如澄心静坐、益友清谈、临池观鱼、披林听鸟等,使生活自得其乐,有利康寿。
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应树立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锻炼,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同时,应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可以尽快地恢复健康。还须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一些不良征兆,及时进行预防或治疗。
审慎调食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节》指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故当审慎调摄饮食,以求祛病延年。反之?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则损体减寿。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应该营养丰富,适合老年生理特点。
1、食宜多样:年高之人,精气渐衰,应该摄食多样饮食,使谷、果、畜、莱适当搭配,做到营养丰富全面,以补益精气延缓衰老。老年人不要偏食,不要过分限制成过量食用某些食品,又应适当补充一些机体缺乏的营养物质,使老年人获得均衡的营养。例如,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容易发生钙代谢的负平衡,出现骨质疏松症及脱钙现象,也极易造成骨折。同时,老人胃酸分泌相对减少,也要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在饮食中选用含钙高的食品,适当多补充钙质,对老年人具有特殊意义。乳类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是理好的食物钙来源,芹菜、山楂、香菜等含钙量也较高。针对老年人体弱多病的特点,可经常食用莲子、山药、藕粉、菱角、核桃、黑豆等补脾肾益康寿之食品,或辅食长寿药膳进行食疗。
2、食宜清淡:老年人之脾胃虚衰,消纳运化力薄,其饮食宜清淡。多吃鱼、瘦肉、豆类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不宜吃浓浊、肥腻或过咸的食品。要限制动物脂肪,宜食植物油,如香油、玉米油。现代营养学提出老年人的饮食应是?三多三少?,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糖类少、脂肪少、盐少,正符合?清淡?这一原则。
3、食宜温热熟软:老年人阳气日衰,而脾又喜暖恶冷,故宜食用温热之品护持脾肾,勿食或少食生冷,以免损伤脾胃,但亦不宜温热过甚,以?热不炙唇,冷不振齿?为宜。老人脾胃虚弱,加上牙齿松动脱落,咀嚼困难,故宜食用软食,忌食粘硬不易消化之品。明代医家李梃于《医学入门》中提倡老人食粥,曰?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粥不仅容易消化,且益胃生津,对老年人的脏腑尤为适宜。
4、食宜少缓:老年人宜谨记?食饮有节?,不宜过饱。《寿亲养老新书》强调:?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主张老人少量多餐,既保证营养供足,又不伤肠胃。进食不可过急过快,宜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助于饮食的消化吸收,还可避免?吞、呛、暄、咳?的发生。
谨慎起居
老年人的气血不足,护持肌表的卫气常虚,易致外感,当谨慎调摄生活起居。《寿亲养老新书》指出:?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老年人的生活,既不要安排得十分紧张,又不要毫无规律,要科学合理,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这是老年养生之大要。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以安静清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湿度适宜,生活方便的地方为好。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但不可嗜卧,嗜卧则损神气,也影响人体气血营卫的健运。宜早卧早起,以右侧屈卧为佳。注意避风防冻,但忌蒙头而睡。
老年人应慎衣着,适寒暖。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而随时增减衣衫。要注意胸、背、腿、腰及双脚的保暖。
老年人的肾气逐渐衰退,房室之事应随增龄而递减。年高体弱者要断欲独卧,避忌房事。体质刚强有性要求者,不要强忍,但应适可而止。
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较易疲劳,尤当注意劳逸适度。要尽可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但切勿过度疲倦,以免?劳伤?致病,尽且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量力而行,勿令气之喘,量力谈笑,才得欢通,不可过度?(《寿亲养老新书》)。《保生要录》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频行不已,然宜稍缓,即是小劳之术也?,这些论述都说明了劳逸适度对老年保健的重要性。
老年人应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面宜常洗,发宜常梳,早晚漱口。临睡前,宜用热水洗泡双足。要定时排便,经常保持大小便通畅,及时排除导致二便障碍的因素,防止因二便失常而诱发疾病。
老年人中医养生方法
1、搓脚暖足老人安
寒冷的冬天,脚是最容易受冷的,脚底有涌泉穴,每天坚持搓,可以使人精力旺盛,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足部保持温暖。
2、开窗提高免疫力
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睡觉的房间大都不是很宽敞,所以晚上睡觉前开窗,可以使屋内空气流通,也能降低室内的室度,能有效促进睡眠。老人每天睡前可以开窗15分钟,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患病几率。
3、手指梳头促血液
头部的穴位是很多的,一般人喜欢早晨起来梳头发,其实晚上梳头发也是可以起到养生的功效。老人睡前可以用手指梳头,可以疏通人体的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还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
4、睡前刷牙防牙病
老人一定要养成睡前刷牙的习惯,晚上的牙齿如果有残留物,会滋生细菌,导致牙周病。刷牙后还可以用自己口中的唾液漱漱嘴。因为唾液里面的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强化血管的弹性,提高结缔组织的生命力。
5、散步强身助眠
人在散步时体温升高,人的大脑会得到降低体温的信号,体温降低一旦降低就会使人放松,可以让人快速进入睡眠。但是这也是有时间限定的,不宜离睡觉时间太近,最好在睡前三小时,也不可吃完饭马上散步,所以吃饭时间控制在七点之前最好。这个时间段散步有利于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还可以借此舒缓情绪。
最近几年,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状态渐渐变差,因缘巧合接触到了一些中医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一些感悟,在此记录。当然自己非专业中医医生,借此文章抛砖引玉。
一、作息上的中医知识
1、早上五点(卯时)必须起床
卯时大肠经行经,身体的产生的废物由大肠排出,卯时是大肠经行经,此时起床活动,或者读书工作,可增强大肠经的能力,在卯时快要结束(7点左右)的时候,去下洗手间,把身体的废物排出去,人这一天都会很精神。再有一种说法是卯时太阳始生,此时活动让人体内的阳气得到生发,阳气足,百病不生。
2、早上七点(辰时)必须吃饭
辰时胃经行经,消化食物能力最强,此时吃早饭能保证食物充分消化,保证一天的营养来源。
3、中午十二点(午时)建议午睡
午时行心经,从个人的实践看,午饭之后,心脏确实会十分累,小睡30分钟到40分钟后,心脏会特别舒服
4、下午5点(酉时)必须休息
肾为先天之本,损伤了先天之本,中医也没办法补救。所以下午5点到7点,建议放下手头工作去休息。之前在博客中看到一句话,古代中医酉时会停诊,修养身心,避免病人的病气影响到自己。
5、11点到凌晨3点必须睡觉(子丑时)
此时肝胆经行经,肝藏血,主疏泄,人体运化产生的废物要通过肝胆疏泄到大肠,再由大肠排出体外,此时休息睡觉。肝主疏泄,头发的生长也是肝再管,此时睡觉养肝,对防脱发有一定的作用。
二、饮食上的中医知识
1、不喝凉水
凉水,中医认为是阴邪,长期喝凉水会侵犯身体的阳气。喝水喝温开水适宜。
2、清淡饮食
中医中有五味酸苦甘辛咸,任何一味过重,都会损伤五味对应的五脏,影响身体的脏腑之间的五行制化。
3、丰富食物种类
《内经》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三、心智上的中医知识
1.肾通脑
记忆力与脑相关,肾水与心火相互平衡,人才会聪明,学习学得快。欲望会耗伤肾脏,比如与人争名利,为奖金殚精极虑,嫉妒他人都会损伤肾,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是也,真正的心态应该是与世无争,但同时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2.思伤脾
脾主思,脾主食物运化,过度的思考、思虑会影响消化能力,导致肥胖。少一点对未来的担忧和思考,多闭目养生心无所思心无所想,对脾有裨益。脾为土,肝为木,肾为水,这三者五行相克,相互制约,思虑太过,脾受损,会影响对肝肾的制化。对于长期使用脑力工作的技术人员,更要注重养脾,比如脾主四肢,多运动。话多伤气,伤脾,少说话可养脾。再者服用养脾的中药或中成药。
3.心态
《外经微言》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其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长生”,我一直以来非常喜欢这句话,心态静,才是道上的养生,而中药针灸这些是术上的养生,术与道不可分离。
四、最后
这里写了在作息、饮食和心智上的中医知识和感悟,鄙人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中医,只是工作之余偶尔看下中医相关的书籍和论坛,得出感悟在此记录,若有所错误,欢迎指正。
第一章 饮食养生的重要牲1.饮食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2.正确的饮食是养生的物质基础3.饮食可以预防和调理疾病4.人类需要学习正确的饮食方法第二章 中医日常饮食养生技术研究1.每日用餐次数研究2.每餐食物所含热量(能量供给合理性)研究3.每餐食物种类及数量研究4.每餐食物应含有的营养素研究5.每餐食物的阴阳平衡关系研究6.每日饮食的功效研究7.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阴阳平衡观研究8.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行规律研究9.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整体观研究10.全营养辨证施膳研究过程中食物的分类方法11.心系统常用食物研究12.肝系统常用食物研究13.脾系统常用食物研究14.肺系统常用食物研究15.肾系统常用食物研究16.中医饮食养生法分析路线第三章 中医日常饮食养生法1.营养汤的定义2.制作营养汤的常用原料3.性质平和的营养汤4.性质偏温的营养汤5.性质偏凉的营养汤6.营养汤的制作方法7?功能性主食的定义8.平和五谷9.温体五谷10.清凉五谷11.泻火五谷12.采购功能性主食原料的注意事项13.全营养辨证施膳(QBS)营养汤14.中医日常饮食养生的饮食方法15.老年人(66岁以上)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16.更年期人群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17.中年人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18.青年人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19.中小学生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20.儿童(2~7岁)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21.常龄(35岁以下)孕妇妊娠初期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22.大龄(36岁以上)孕妇妊娠初期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23.常龄孕妇妊娠中后期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24.大龄孕妇妊娠中后期的日常饮食养生方法25.人体每日能量消耗的计算方法26.人体每日需要的蛋白质27.人体每日需要的脂类28.人体每日需要的碳水化合物29.中医养生常用的能量表达方法30.中医日常养生的食物分类方法31.要喝有益健康的水32.优质饮用水的6条标准33.关键的饮水时间、量、品种及方法34.春季的适宜食物35.夏季的适宜食物36.秋季的适宜食物37.冬季的适宜食物38.为什么要遵循生命周期的规律进行养生
养生 似乎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觉醒,似有意似无意,总会开启属于自己的 养生 之路,而其中最流行也最容易操作的就是中药茶,菊花、胖大海、大枣、枸杞、蒲公英等等,总有一样是你尝试过的,而有些中药,哪怕是老中医,也爱不释手。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上学的时候,教我们中药的老师上课时会常常喝水,水里头泡着一样我不认识的药, 出于好奇,课间休息的时候,就去问老师泡的是什么?老师微微一笑, 说最近上课的时候,总忍不住想打嗝,嗓子里头还总有点痰,说话声音不清亮,所以就拿这个香橼泡泡水,理一理、化一化。
于是我就记住了这味药——香橼。后来具体学到的时候,我才发现它确实是个好药,难怪对各种中药了如指掌的老师都会用它。
什么是香橼呢?它其实就是芸香科植物枸橼或者香圆的干燥成熟果实,四川、云南、福建等地多产,作为中药饮片,都是把果实采摘下来后趁鲜切片,晒干或者低温干燥,生用。
那么香橼到底好在哪里,又有什么 养生 价值呢?看了文章题目,想必你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此药可入三脏,治理生痰之源、储痰之器以及聚痰之枢,下面我就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这味药。
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肯定对这两句话特别熟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香橼性味辛、苦、酸、温,入脾经,可以改善脾胃气滞导致的腹胀、嗳气、吞酸、恶心、食欲不振。而且香橼行气和中,活脾胃之气,可有效改善脾困湿聚的问题,当脾湿大到一定程度,汇聚于肺,就可能会感到胸闷、气短、咳嗽、多痰,舌苔白腻,用香橼更是正中下怀,其化湿燥痰止咳的功效,比佛手都强一些,和佛手一样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理气药。
肝为聚痰之枢很多人没听过,其实中医上也没有这个说法,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我认为这样形容很准确,因为肝对痰湿的生成有重要影响,这是古代中医先辈早有认识的,我们都知道肝主疏泄,喜条达,如果 肝郁气滞,气行不畅,就会生痰湿, 聚在喉咙处就会觉得嗓子不舒服,有异物感,这是气行不畅,痰气搏结于咽喉的写照。此外,肝郁气滞者,还容易胁肋胀痛,窜痛,痛无定处,肝胃不和,胃胀食少。此时用香橼非常合适,入肝经可疏肝理气,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你说香橼是不是 养生 的好东西,简单一味药,入脾、肺、肝三脏,作用广泛,而且药效平和,不过再好的东西也不能随便乱用,比如阴虚、气虚、血虚等虚人,就不能用它。
其实中药里有很多好东西等待大家挖掘,知道得越多你就越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草木皆有情,皆有灵性,皆有与生俱来的灵魂,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而中医正是连接我们的桥梁,懂得越多,越能体会祖国传统医学的妙处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