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对于零基础的人来说,自学中医可能会感到有些困难。但是,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就能够逐步掌握中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这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这些理论是中医的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方法。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中医诊断的方法。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结合询问病史和症状,来判断病人的病情。
此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中药学知识。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了解中药的性质、功效、用法用量等,对于学习中医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此外,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中医培训课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课程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授课,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中医知识和技能。
1、最开始零基础时很难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书迷惑的眼花缭乱,此时不要乱买乱看,从教材入手。先看《中医基础理论》,认真看书学习,不懂得可以请教周围中医师,或者网上搜索。此书为一切之基础,要懂:阴阳、五行、气血、脏腑、经络。此为中医学路之基石。
2、中医基础理论了解过后去看《中医诊断学》。学习诊断学的秘诀就是可以不太理解结合实际情况如何,但是一定要看懂。了解“四诊”“八纲”“六*”之类的一切关键内容。要有自己的理解,学习此段后能做到按照书中内容讲解至无误就算小成了。
3、当进入到第三阶段推荐针灸。可以先从《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开始入手。当你有一些基础后看《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一类的古书就便于理解了。也可以看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
4、当你进入到这四环节的时候,你要想继续精深,去找一位医师(名师)要学会跟师学习,才能更加充分学习到诊断与施治。
5、这一步就是你面临着是否选择成为中医师,目前想成为中医师有两条方向可以参考,具体还是要询问当地有关部门。
第一条:师承学习三年或五年,考试通过参与实习,实习期满。考取。
第二条:拥有中医专业高等学历参与实习期满可以考取。
扩展资料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百度百科—中医
第一:基础阶段。1《中医基础理论》2《中医诊断学》3《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4《中医方剂学》5《中医内科学》6《中医妇科学》7《针灸学》
上面除《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之外,都是中医学教材,要买第五版教材,80年代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最好(绿色封面),如果找不到,就用6版教材(**封面,人民卫生出版社)。照顺序学完上面7本书,基本可以学会解决一些常见病。学习时,遇到某些不懂的问题不要死抠,暂时放过,等到7本书看完,某些问题自然可以前后贯通。要尽快粗略看完一遍,这样就可以有一个整体的中医观。接着比较详细地再按顺序看第二遍,精读第三遍。
第二:提高阶段。
1、《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录音讲稿)》,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录音讲稿)》3刘景源《温病条辨》讲稿,4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
自学中医,最忌贪求怪异,否则容易误入歧途,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个人认为并不适于初学。
《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介绍了很多老一辈名中医的成才经历,大家不妨看看,可以受到很多启发。
学完这些,可以去看看四大经典了。四大经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二说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