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 社会 ,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历经先 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 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 养生 保健、个体化诊疗、辨证论治思想,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如今,看中医吃中药,在海外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潮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张伯礼的观察,现在在国外执业的中医师70%是洋中医;中医服务的患者70%是外国人。中医药正在逐步走进各国普通群众的生活。消费者还在中医药馆的海外门店参加 健康 讲座,学习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国传统 养生 方法。 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作为中医药领军企业之一的步长制药近日布公告称,宣肺败毒颗粒经谈判首次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此外,步长制药还发布了新获得发明专利证书公告,公告显示,步长制药两项专利“一种抗冠状病毒的中药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一种抗冠状病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在治疗炎症中的用途”已于近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发明专利证书。
步长制药本次纳入医保的宣肺败毒颗粒是今年新获批上市药品,该品种为其独家品种。更值得关注的是,宣肺败毒颗粒的抗疫效果显著,其未来市场充满想象空间。
“宣肺败毒颗粒”是以宣肺败毒方经典古方为基础,按照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制成便于服用的颗粒剂,其适应症为:主治湿毒郁肺所致的疫病,症见发热,咳嗽,咽部不适,喘促气短,舌质暗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等。
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方是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武汉前线的临床救治新冠患者过程中,根据临床、观察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也是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次按照《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2020年第68号)“3.2类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审评审批的品种。张伯礼院士曾表示,宣肺败毒颗粒,是中医古代的验方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其在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科学依据,是“中医+ 科技 ”长足进步的表现。
事实上,从中药的应用效果来看,与化学药相比,多靶点治疗是中医药治疗复杂疾病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凭借在多靶点治疗方面的显著优势,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据统计,在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全国使用中医治疗的确诊病例有6万例,超八成患者接受过中医药治疗。
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中医药仍然一定程度存在高质量供给不够、人才总量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发展特色不突出等问题,提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先生于2021年12月在海南博鳌举办的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表示:步长制药构建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即以专利中成药为核心,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充分发挥中药在心脑血管这一“大病、慢病”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立足心脑血管市场、覆盖中成药传统优势领域、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的立体发展格局。步长制药自成立以来,一直在致力于以世界的格局和眼光大力振兴民族品牌。在未来发展中,步长制药会积极落实共同富裕理念,做负责任、有担当,受世界尊重的中国企业!
从公司核心研发团队来看,创始人和高管的“医药专家属性”为公司中成药研制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步长制药董事长赵涛先生拥有着三十余年的医药行业工作经验,具备丰富的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公司多项产品及专利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赵涛认为,新时代的企业家,除了做好制药企业的本职工作,应该承担起使命责任,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人,为 社会 做贡献。
而步长制药的创始人赵步长先生作为心脑血管领域的专家,最早提出“心脑同治,疗效硬道理”的口号,更是在心脑同疗和中药制药领域拥有极高的影响力。据了解早在1992年赵步长先生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研制的“步长脑心通”曾两次获卫生部 科技 成果奖,其本人也在2004年被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者”荣誉称号,并在同年获得中国管理科学院授予企业管理学部终身院士资格。
即将进入2022财年,市场对步长制药的抗疫新品“宣肺败毒颗粒”尤为关注。作为可对标产品,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系列产品自2020年疫情以来,销售持续保持高增长,仅在2020年该系列产品就创造了销售42.6亿元,同比增长150%的成绩,占以岭药业全部销售额的半壁江山,而以岭药业也凭此实现了该年度营收同比大增50.76%,净利润同比增长100.95%。有此佳例在前,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无疑也令投资者甚为期待,长期来看,该产品将促进步长制药的业绩不断稳步提升。
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等文件有关规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现就2022年局机关专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发展”项目公开征集承担单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项目任务及申报要求 本次共征集3个项目的承担单位,项目执行周期一年,具体如下: (一)组织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及相关技术培训(15万)。 任务内容: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任务,组织建设单位完善建设方案,围绕建设任务开展相关技术培训。 绩效目标:开展2-3次技术培训任务。 申报要求: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和评价等工作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熟悉中医药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具有承担相关培训经历者优先。 (二)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启动培训(15万)。 任务内容:协助启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为深化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制定方案;协助科技司开展相关培训。 绩效目标: 1.形成1份局重点实验室建设方案; 2.围绕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1次培训工作。 申报条件:对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熟悉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相关工作,具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设项目管理经历者优先。 (三)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推进(10万)。 任务内容:结合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收集整理工作,完善数据库、保护名录相关工作,形成可以有效运行的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措施和机制。 绩效目标:形成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建议报告1份。 申报条件: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收集整理等工作有前期工作基础。具有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指导和管理经历者优先。 二、有关要求 (一)申报单位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单位资质良好,具备相关领域工作基础,业务范围与项目内容具有紧密相关性。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相当职务,能够保证项目按期实现活动绩效目标。 (二)请认真填写申报材料(具体见附件),申请表应在首页加盖课题承担单位公章,一式8份邮寄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 (三)申报截止日期为2021年11月30日(以寄出邮戳为准)。 (四)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所有。 三、其他事项 (一)我司将在12月中旬左右发布项目承担单位入选公告,并与入选单位签订正式合同,请关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 (二)联系人: 中医科技处 张晓萌、邱岳 010-59957704 中药科技处 吕泽 010-59957713 邮箱:zhyc@natcm.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邮编:100027国家201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明文规定:
1、2021年无证行医将被取缔,列入非法行医,并纳入刑法。 2、2021年,所有的乡村医师被注销,由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和乡村全科助理医师代替。 3、社区中医诊所的覆盖率要达到80%到85%。 很多民间中医认为自己有乡村医师证就可以合法行医,但是法律的这条硬性规定可以说是断了很多乡村医生的后路。2021年,所有的乡村医师证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证和乡村全科助理医师。 这也意味着,2021年,将有很大一部分民间中医在法律的监管下失业或者转行,一些深藏于民间的优秀中医技术也将面临失传。 有人说,没关系啊,你去考确有专长不就行了。但是,谈何容易?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考取,但是假如是一个年过半百的人,让他花大量的时间和心力去学习考试,那么,他余生的精力将会全部倾注在这一张证件上,而不是用医术来治疗更多患者,把技术传给更多后辈。 那么,参加却有专长考试的人又会怎么样呢?据调查,2018年,青海省参加考核的人员共161人,最终通过考核的有18人,通过率11%;广西参加考核的有2540人,经考核认定,确定156人通过考核,通过率为6.1%;2019年广东省专长报名通过率甚至不足1%。 人口越多的省份竞争力大,通过率低。但是,实际情况是,人口多的地方,隐藏的民间中医反而更多,那么,在这样的地方,比如河南省、四川省等,就有一大批中医会被残忍地淘汰。 多数考官反映,现场考生发挥不稳定,会操作,但是不会说。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为类似的原因不予通过,笔者在这里就想问了,治病的标准什么时候变成了说病? 执业医师证是一把双刃剑,有了这把剑,好的医生可以继续行医、造福人民,但是滥竽充数的医生也会把它当作免死金牌,浑水摸鱼。 无奈的是,对于民间中医来说,没有这把剑,未来将寸步难行。一个证件齐全的医生,哪怕医术不精出了人命,在执业医师证的保护下,也只是被判定为医疗事故。但是一个没有执业医师证的人,即便患者是因为自身病情恶化导致殒命,没有资格证的保护,就会被定为违法行医,诈骗盈利,可悲可叹! 中医的考核应该以医术为准,而不应该以人为准,一个人的学历、家室、口才都不能成为评价的标准,相对应的,执业医师资格证也应该颁发给医术,而不是固定的某个人,在人民群众心中,能看病的才是好医生,不会看病的,即使学富五车、口若悬河,也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很多民间中医呼吁与医院里的中医教授们来一场疗效的较量,这场比赛谁胜谁负,我们暂且不知。但是我们相信,民间有很多“隐形”的执业中医师,他们同样优秀,是民众心里的合法好医生。希望国家能挖掘保护这样的人才,不要让证件成为衡量医生的绝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