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掌握“两弹一星”技术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2、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该水稻亩产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3、人工合成蛋白质
在生物技术方面,1965年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这项成果获1982年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研发领导者王应睐因此被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誉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4、掌握回式遥感卫星技术
1975年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试验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原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5、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水
1971年9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试航。1974年“八一”建军节,中央军委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
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百度百科--籼型杂交水稻
百度百科--中国核潜艇
1、古代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
2、近代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
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
3、现代
中国政府先后推出“863计划”和“科教兴国战略”,两者大大促进了该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设有众多公立的科研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许多研究型大学。每年都有大量国家拨款用于科研。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级计算机、航天、可控热核聚变等方面国际竞争能力也在快速提一升当中。
扩展资料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国家计划叫: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由于其是1986年3月由中国的4位著名科学家提出的,所以又称“863”计划。
“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求及能力出发,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通过实施“863”计划,中国逐渐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战略,完成了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总体布局,建立起了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基地;
培养、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中国科技实力。
比如,去年,中国研制成功了“方舟”、“龙芯”芯片,结束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联想深腾6800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世界前500强中列第5位。
百度百科--中国科技史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