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比喻的是什么?

生活作者 / 姓名 / 2025-10-25 19:55
"
庐山真面目比喻的是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原文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真面目比喻的是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自

宋·苏轼《题西林壁》

原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推荐于 2017-12-15

查看全部32个回答

登高作业证中心欢迎您—收费298—570元

值得一看的登高作业证相关信息推荐

登高作业证中心欢迎您,地点:盐城市建军东路88号”科俐文酒店东50米”报名中心,工种:高处作业,电工,焊工,制冷等,政府主办,执行江苏物价收费298—570元不等!

盐城市盐都区兴众职业培训学校广告

000908景峰医药_消息已出_或将利好来袭。

值得一看的历史相关信息推荐

000908景峰医药_今日三大利好消息,近期或有大行情,000908景峰医药实时监控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