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称呼怎么来的?

健康作者 / 姓名 / 2025-10-24 21:09
"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那麽,“汉族”这个称谓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汉”字最原

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人数最多的民族,那麽,“汉族”这个称谓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就要从“汉”字最原初的意义说起;

“汉”字从早期的金文、小篆一直演变到楷书,左边的形符始终没有变化,显然与水有关。“汉”字的本意就是一条被称作“汉”的河流“汉水”,也称“汉江”。

汉水是长江的一条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省的西南部,流过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中盆地后进入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两千多年前,汉水的上游地区因为一个叫作刘邦的人物而开始出名。

刘邦当时被封在这里作汉王,他以这个富庶而又易守难攻的偏僻地区为根据地,与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当刘邦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他便以它的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国家,是当时的世界上与罗马帝国并列的强国。正是在这个公元前后延续了四百多年的朝代,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传统——孔子的学说开始主导国家的意识形态,礼乐教化成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文官制度完成了初期建构。在这片文明富强、幅员辽阔的国土上,大一统的国家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终于不可逆转地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正是在这个时期,与汉朝人作战的匈奴人,开始称汉军士兵“汉子”,这种称呼后来为契丹人、蒙古人、以及边疆地区其他一些民族所沿用,往往称中原民族为“汉人”,这就是现代“汉族”称谓的由来。因此可以说, “汉族”这个名称来源于一条河流与一个朝代,也来源于各兄弟民族的交往。

有趣的是,“汉子”这个称谓从原来专指汉军士兵,逐渐演变为对一些有豪勇之气的男子的称呼,这或许是因为汉朝军队的英勇善战吧。于是,“汉”这个字就被附加了“男性”的引伸义,而“汉子”中的优秀者则被称为“好汉”,这在中国民间一直是对于男性的高度评价。

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大都与汉水流域、汉朝、或是汉族有关,可以说它们都来源于那条被称作“汉”的河流。唯一的例外是古人将银河星系也称作“汉”,先秦的《诗经》中已经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这意思是说,天上的银河,望去象是水光在流。当我们的祖先诗意地仰望着群星闪烁的星系时,不知他们是否已经意识到:后来以同样的字命名的后代子孙,成为这个星球上人口最为繁茂的民族。

自80年代以来,汉中学者陈显远等提出汉族之名称源于汉中,其说引起社会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所接受,然亦有争议或怀疑者。为此,特辑录以下资料以供研究:

《辞源》载:“汉,民族名。因汉代声威播于国外,外人称中国为汉。”中华书局《文史知识》杂志1984年第8期载著名史学家李一氓文章《试释汉族》认为: “汉”原非族称,刘邦定国名为“汉”,当时比邻国家或民族称其为“汉人”,意为“汉国之人”,并非谓汉族。经过魏晋南北朝与鲜卑族对称,直至清代与满族对称,汉作为族称就肯定下来了。作者强调民族形成与民族融合的联系,辛亥革命民族融合过程最后完成,因此,确切意义上的汉民族成立了。

商务印书馆1936年出版《中国民族史》一书谈及民国时确定我国民族名称时说:“因汉代年祚之久,兵力之强,与他族接融之繁,故汉之朝代名遂兼用为种族名,于是华夏之名遂再变。自此以后,汉虽灭亡,然汉族之名称历代不改,沿用至今。”“华夏之名称,则原意久已不传,后人推测之辞甚多。夏……,因夏水得名:章太炎云:‘质之史书,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或谓之汉,或谓之漾,或谓之沔,凡皆小别互名。本出武都,至汉中而始盛。地在雍、梁(汉中)之际,因水以为族名,犹生姬水者之氏姬,生姜水者之氏姜也。夏本族名,非邦国之号,是故得言诸夏。”“华夏系不特为今汉族之主干,且亦为全中国民族之主干。各系与此系接触混合后大都为其所同化。然以其吸收成份既多,故此系久已非夏初时华夏系,而为一复合的新族,故在今日宜名之为汉族,不应再称为华夏系。华夏之名肇自太古,正可用为此系之古称。汉族,则汉亦虽属历史上之名,然发生在华夏之后,且沿用至今,较华夏之称更为普遍,而汉以后别无可以代替之名,如‘唐人’之名,使用亦不广,重造新名实行不易,故只有用‘汉族’之名较为适当。在本书中使用之例,则汉以前只称华夏系,汉以后则称汉族。”南宋诗人陆游诗云: “岂知高帝业,煌煌汉中起。”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词云:“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可见在南宋以前,汉中就被认为是汉家的发祥地。

汉水-汉中-汉王刘邦-汉朝-汉族。“汉族”之称谓实与汉中有直接关系。

华夏民族中汉族占了十之八九,而在古时代,华夏却是专指汉族,换句话说,汉族是古华夏族的传承。 我国最早的文化典籍《尚书·康诰》上记载:“丕显文正,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立攻》篇也说:“乃平我有夏或商受命”。那么夏族到底是什么人呢?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文注疏》释闩:“夏者,《说文》:‘中国人也。’”之所以称为华夏,见于春秋时成书的《友传》。据其记载,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些都是在先秦之前记载的有关汉族、中国人的称谓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古称。 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刘邦领导的汉军统一中国而告终,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华夏族经秦时的发展融合,到此时已成为多民族的统一民族,“秦人”(华夏族)随汉朝建立而称为“汉族”。“汉”的称谓,据《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进入咸阳,秦王朝灭亡后分封天下诸侯,封当时的刘邦部为汉军,封刘邦为汉王,居巴蜀之地的汉中,刘邦建国后就叫汉朝。汉朝的多民族封建国家通称为中国,意为“中原之国”。 而汉朝的对外政策也由于当时的国力微弱,强调内外政局的稳定,与民休养生息,以“和亲”“绥靖”政策加强了与境外他族的民间交往,这种交流融合也逐渐形成了外界对中国华夏之族的统一看法和形象,于是“汉族”的称谓也流行于此时。而且,从历史上看,在禹至秦统一前,华夏族所居的伊、洛、河、济一带经过儿千年的发展、融合、分化以及相互的争战,到汉朝中央集权建立,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广阔的西汉国家的巩固,才使得这一国家的民族称渭得以固定,得以传扬。而且几千年来,不管中央政权的分分合合,—直保持着民族的独立和完整,这无疑足和汉刘邦有着密不可的关系。 从华夏族到汉族,标志着小华民族发展到了新阶段。它始于汉王刘邦,出现了汉、汉军、汉将、汉使、汉吏等称谓。这些称谓虽多指汉政权,但已有民族共同体主义厂。先秦的诸夏,往往指中原地区;秦汉时期的统一,使秦人、汉人、汉族的概念成了广阔小华民族共同的代名词。汉族与中国观念的形成,也标志着汉与边境各少数民族在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共同文化心理因素的加强。

有谁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是关于一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一、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 徒劳。

二、你知道什么是天才的诀窍吗?那就是永远只做一件事。——王小波 白银时代

三、比起争取胜利,忍受失败更加永恒。——王小波 黄金时代

四、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 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 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王小波 思维的乐趣

五、初进大学时,因为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这是这个平凡的尘世上罕见的东 西。与此同时,也得以了解先辈科学家的杰出智力。这就如和一位高明的棋手下棋,虽然自己总被击败,但也 有机会领略妙招。——王小波

六、孔子说“学而不固”,就是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避免由于见闻不多、眼界不 够而固执己见。

七、史铁生说:不要急,死亡一直在等着你。好像死亡是一个你非常讨厌的结婚对象。那么好吧,既然必须和这个 无聊的家伙结婚,我一定要把我的忠贞,我的热情,我的好奇心,我的爱浪费在这个世界上,把一副空壳留给 它。

八、在我的身边,总有一股热乎乎的气氛,就像桑拿浴室一样,仿佛每个人都在关心着别人。你千万别把这当真, 因为如果他们不关心别人,就无事可干。——王小波 青铜时代

九、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宋.苏轼

十、你的后悔,你的道歉,你的痛改前非,那是你自己的修行。你后悔不代表别人的伤痛就会好,你的道歉不代表 曾经的伤害就没发生,你痛改前非也不代表时光就会倒流。歉意是用来自我救赎的,别做成绑架。——琦殿

适合发朋友圈的说说心情

1、不能强迫别人来爱自己,只能努力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2、有些人不能爱,不能恨,而且还忘不掉。

3、我们遗憾的并不是错过了最好的人,而是遇到了最好的人,却把最好的自己用完了。

4、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世界带给你的伤害,然后无所畏惧地长大。

5、不一定要爱上一个漂亮的人,但要爱上一个使你的生活变漂亮的人。

6、遇到你之后,我知道什么是爱,也知道了什么是痛苦。

7、时间不会让我忘记你,只会习惯没有你。

8、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中遇到的人。

9、当初说在一起的是你,可最后舍不得的却是我。

10、找不到合适的宁愿单着,因为:在最需要奋斗的年华里,你应该爱一个能带给你动力的人,而不是能让你筋疲力竭的人!

适合发朋友圈的心情说说

1.迟早会有一个眼瞎的遇到我,然后对我好的没话说。

2.喜欢就得表白,大不了连朋友都做不成,做朋友有个屁用,我又不缺朋友,我缺你!

3.能把你宠上天的人,也能杀你不眨眼。

4.当有人把你推倒了,不管多苦多累,也要站起来狠狠地还她一巴掌。

5.能和姑娘出去开房对我置之不理,我就能载着帅哥游山玩水亲吻缠绵,你能长篇大论的跟姑娘暧昧,我就能把你当成垃圾狗屁。所以奉劝你,永远不要怀疑我的行动力,你有胆量背叛,我就有胆量还击。

6.什么浪够了我带你回家,你根本就不用回来,直接死外边就行了。

7.瘦不了的永远在骚动,吃不胖的都有恃无恐。

8.曾经绊倒我的人,我让你一辈子起不来,曾经扶起我的人,我让你一辈子不倒下。

9.既然撩不到一个妹纸,怎么样也要掰弯一个汉子。

10.“为什么友情变成爱情很正常,但是爱情变回友情就怪怪的呢?”“毛巾用久了可以当成抹布,而抹布再当回毛巾用是不是很别扭?

11.你瞪我的样子,跟我家狗讨食的样子简直绝配。

12.我可以选择装傻,但你别以为我真傻。

13.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

14.我这么好一个姑娘你都瞧不上,少年,莫非你喜欢男人?

15.有啥事咱们摊开了说啊,别老在背后说我漂亮,说我可爱啥的,烦不烦啊?谁不知道似的。

16.单身挺好,碰到喜欢的人可以名正言顺的心动。

17.我天生就带着一种要命的嚣张,看不惯你可以戳瞎双眼,反正我没意见。

18.懂得闭嘴是教养,学会聊天是修养。

19.总有人说你变了,但从没人问你经历过什么。

20.事实上你看再多正能量语录,也不如你定了闹钟就早起,扔下手机去学习来的实际,就好比大道理都用来讲给别人听,一样的道理。

适合发朋友圈的心情

1、 找不到喜欢的伞,我宁愿淋雨。

2、 刮风了,那是我对你的动心;下雨了,那是因为我对你的爱感动了天;打雷了,那是我在喊我爱你。

3、 寻找着雨后的彩虹,渴望从美丽的色彩中看到未来的颜色。

4、 暮山萧萧坠冷阳,一曲琵琶断人肠。

5、 每每雨天,总爱徜徉于雨中,任由那甘甜纯净的雨丝尽情地洒在我的身上,浸入我的肌肤,淋去我心灵中的灰尘和阴暗,让心情变得洁净和亮丽起来。

6、 人世间的浮华喧嚣,得意失宠,需要我们以平常心待之,对于雨也莫不如此,只有去除浮躁,多几份平静,才能体味出它的有趣和诗境,感受到它的精妙和美丽。

7、 看,天在下雨;听,心在哭泣。

8、 当全世界约好一起下雨,让我们约好一起在心里放晴。

9、 感动不是下雨的时候,你给我撑伞,而是和我一起淋雨。

10、 无法拒绝的是开始,无法抗拒的是结束。

11、 夜里独自享受着宁静,独自倾听着悲伤。

12、 努力拼凑的快乐,再也无法完整。

13、 当你想哭的时候,请你祈祷上天下雨让他帮你哭。

14、 我喜欢下雨,喜欢站在雨里淋湿了自己,因为这样就算你哭了也没人知道。

15、 原来结局早已经注定,而我还在原地等待着奇迹的出现

(一)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来源于屈原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民俗专家称,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