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透镜知识点

科学作者 / 姓名 / 2025-10-24 07:13
"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折射的同时必发生反射,

 折射中光速必定改变,而反射中光速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折射规律分三点:

 (1)三线共面

 (2)两线分居

 (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 凸透镜: 边缘薄, 中央厚

 凹透镜: 边缘厚, 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 成像大小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 物远像变大;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初中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

 不要盲目刷题

 许许多多的老师,许许多多的人都强调大量刷题的重要性。刷题的确重要,但没有质量的刷题,近乎毫无意义。越刷越有挫败感,越刷大脑越乱,越刷心里越没底。少即是多。不要小看搞懂一个题型,一个解题方法,因为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细节,以及其中的逻辑。

 欲速则不达。想想看,多少人急于刷题,急于做许多卷子,看许多参考书。没有深入到知识与技能的深层,表面上的多,没有多少意义。

 注重总结,明确计划

 物理学科的学习内容很广,知识层次十分清楚,只要稍加总结,就可以脉络清晰。只要找们能够认清题目中的各个物理过程,再将公式、定理合理运用,题目自然就会解答出来。物理题是很抽象的,在解答的时候并不能轻易理解,解题时如果没有明确的思路或者一旦解答出错,就很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质疑。物理学习需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个扎实的学习计划,踏踏实实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提升物理的学习能力。

 力的知识点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3、力的概念的理解

 (1)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4、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 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 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拓展知识:凸透镜知识点归纳有:

 1、基本概念

 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能让光线透过去,在进入和离开透镜时,光经过两次折射而改变光路,所以透镜是一种折射镜。

 2、透镜分类

 据透镜的形状,可把透镜分为两大类: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例如:放大镜、老花眼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3、凸透镜实验

 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密度与质量是物体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我们对物体的一个重要认知,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汇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汇编

 第一节 质量

 一、质量

 1、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

 3、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4、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它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质量的策测量

 1、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2、生产生活中测质量常用杆秤、案秤、磅秤、电子称等。

 三、天平的使用

 1、基本步骤

 (1)放:测量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先将游码拨回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出(归零),在调节平衡螺母(走向高端),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刻度(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表示横梁平衡;

 (3)测: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左物右砝),用镊子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

 (4)读:被测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指示值。

 2、注意事项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用镊子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3)保持天平清洁、干燥,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盘上,也不要把砝码弄湿,弄脏,以免锈蚀。

 第二节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m/v

 3、单位:1g/cm3=103kg/m3

 4、含义:以水为例

 ?水=1.0?103kg/m3 其物理意义为:体积为1 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

 5、 应用:(1)求物体的体积(v=m/?)或质量(m=?v);(2)测出物体密度来鉴别物质。

 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量筒的使用

 1、看:首先认清量筒采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

 2、放:应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

 3、读:当液面是凹形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保持水平;当液面是凸形时,视线应与凸液面的顶部保持水平。

 二、测量液体密度的步骤

 1、将适量的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出杯与液体的总重量m1;

 2、将杯中的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4、计算液体的密度:?= mv = m1-m2v

 三、测量固体的密度

 1、用天平称出固体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用细线拴住固体,轻放浸没在水中,读出固体水的总体积v2;

 4、计算固体的密度:?= mv = mv2-v1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一、密度与温度

 1、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物质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个别物质除外,如水4℃时密度最大。

 2、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

 二、密度与鉴别物质

 1、原理: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不同的物质的密度不同;

 2、 方法 :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被鉴定物质的密度,与标准密度表比较即可。

相关 文章 :

1. 物理质量与密度知识点

2. 初中物理八年级质量与密度知识点与高效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3. 中考初二物理知识点复习提纲

4. 初二物理所有知识点汇总

5.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有很多同学在复习物理学时,因为没有系统的总结,复习效率上有所落后。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常考点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2.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4.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常考点

 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

 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

 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拓展阅读:学习物理知识点的方法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①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②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③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④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⑤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