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故事有哪些-

游戏作者 / 姓名 / 2025-10-24 05:25
"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族脊梁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

1、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民族脊梁

这位科技界巨擘,历经艰难于1955年回到祖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他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陈俊亮——纠错编码:将卫星无线数据传输,可靠性提高1000倍。

“东方红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科学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亮。

数据通讯设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前端为调制解调设备, 后端为纠错编码设备,而陈俊亮正是承担了纠错编码设备的开发研制工作。

3、“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4、吴伟仁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升空,奔向月球。在近月制动环节,测控精度十分重要。在卫星第一次进入100公里绕月轨道时,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撞向月球,或者是“跑了”,没被月球“抓住”。

当时有很多技术风险。嫦娥二号最终被月球捕获,在月球轨道上环绕起来,吴伟仁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5、孙家栋

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人物详细事迹如下: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0年1月11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孙家栋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我国的航天事业创建于1956年,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1956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了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为起点,我们已经拥有了功能齐备先进的火箭和卫星家族,还成功实施了载人航天计划、月球探测计划。空间站、新一代载人飞船和火星探测器也已经整装待发,即将由新一代大推力火箭送入新的征程。从无到有,从被他国小瞧到仰望,每一步的蜕变,都是一个个了不起的中国航天奋斗故事。我们的国家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对航天科技工作者秉持航天报国理想和追求、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殷切期望.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当年,中国科学院就向国家拿出了卫星发展的相关规划,提出了探空火箭、小卫星、大卫星“三步走”的战略,并成立了负责卫星研制的“581组”(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开展相关工作。赵九章先生任581组的副组长,组长则是大家熟知的钱学森先生。

1958年10月,为了对人造卫星的情况有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代表团去苏联考察,团长就是赵九章先生。赵九章说:“美国、苏联发射了这么多卫星,但是重要的资料一定是保密的,不会告诉我们的。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卫星,有自己的探测手段,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走到空间科学的最前沿。”

? 1970年,我国独立研发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遗憾的是,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之前,赵九章先生就不幸离开了人世,未能亲眼目睹让他魂牵梦绕的东方红一号在夜空中闪耀的场景。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用21小时23分钟环绕地球飞行14圈、近60万公里,在人类“走出地球摇篮”的漫漫征途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数字。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太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在距地球表面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漫步;

? 2012年6月18日,景海鹏、刘旺、刘洋“飘”进天宫一号,太空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家”,首次手控交会对接,刘旺以不到7分钟、误差18毫米的中国精度,赢得世界喝彩;

2013年6月26日,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王亚平站在“太空讲台”,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在千万青少年心底播下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2016年11月18日,景海鹏、陈冬在太空完成33天中期驻留,为后续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2020年嫦娥登月成功,禁止与中国进行航天技术交流的美国航天局,希望中国分享月球轨道数据和土壤样本。

2021年,天问一号探测器携祝融号火星车正式着陆火星,将中华民族的脚步带向火星.

2021年10月16日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宇航员升空。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万户飞天、天问探火......中国人一步一步,走进更深邃壮丽的宇宙,从此可上九天揽星辰。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