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树花是把铁水泼到树上,树枝和铁水相互碰撞产生的树花。打铁花是用木板把铁水打开形成的铁花。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特色古老节日社火,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打铁花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表演时,古乐齐鸣,化铁炉火光冲天,打铁花艺人将滚烫的铁水抛打到天空中,铁水在空中如烟花般绽放开来,繁华似锦、绚烂夺目。
铁水在空中如烟花般绽放,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被击打后,铁花纷飞,可迸发出几丈高,冲向空中朵朵绽放,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在民众中有很大影响。
“打铁花”的历史渊源
“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每年年初,五门工匠们开业之前,为首的工匠就会经过协商,搭好花棚,并在花棚的北方,面向南搭一神棚,选定吉日,到本县老君庙、火神庙中献上各种祭祀品。
之后,五匠中各门店、字号内的所有人等,都抬着本店供奉的老君神像,列队而行,一路吹吹打打、鸣放鞭炮到神棚。
沿途各工匠的店铺都要设香案供品迎送。队伍到达神棚后,把老君神像安放在神棚之内,举行祭祀仪式,求老君爷、火神爷保佑全年平安、生意兴隆、四季发财。夜晚开始打花。
参加打花的多是各门店的工匠,打花之前都要在神棚内跪拜、更衣,求神灵保佑安全,避免烧伤。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得到道士们的支持和参与。
文/岚源
正月十二晚上,在关中西府陈仓,上演了一场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活——“打铁花”表演,拉开了西府人红红火火闹元宵的序幕。炽烈绚丽的“铁花”在夜色中璀璨绽放,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场景,令观场上千名观众震撼不已。
“打铁花”是一项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其历史悠久,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后就已出现了,如今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说最早的“打铁花”表演源于古代工匠们的祭祀活动,后来人们取“打花大发”之意,逢年过节“打铁花”,祈盼生活能红红火火,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过去在西府一些乡村,懂这项技艺的匠人在春节期间会熬制铁水,给乡亲们表演“打铁花”,增添喜庆气氛。后来,随着老艺人逐渐故去,近些年“打铁花”就很少见到了。
据看过“打铁花”的老人讲,过去民间“打铁花”,事先要准备好特制的柳木“花棒”,在棒的顶端刻出直径3厘米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表演时,把温度高达1500多度的铁汁注入“花棒”,表演者一手拿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临时搭建的高一丈有余的“花棚”下,用力猛击。一棒接一棒,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瞬间,铁花飞溅,流星如瀑,鞭炮齐鸣,声震天宇,梦幻般的美丽场景,让现场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撼。当然,表演“打铁花”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表演者要穿戴好护具、眼镜等,熟练掌握火候和击打技艺,这样才能呈现出最佳效果。经过艺人不断改进,如今“打铁花”有了更为新颖的工具和丰富的表演形式,呈现的效果也更为好看。
这次“打铁花”表演,吸引了市区及周边县区众多城乡群众前来观看,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的是河南省开封市王家打铁花火龙钢花表演团队,其经过五代传承,已有100多年打花经验。当天晚上七点,随着铁花焰火飞向高空,“打铁花”表演正式拉开帷幕,负责“打铁花”的都是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他们分工协作,把装有木炭和生铁的筒子挂在可以旋转的装置上,随着旋转速度的加快,“打铁花”表演也进入了高潮,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欢呼。
“孔雀开屏”“铁树银花”“天女散花”等特色表演效果,勾勒出了“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的精美画卷,铁花飞舞绽放的震撼盛景让欢众欢呼不断、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