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仁杰
狄仁杰,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内,狄仁杰通晓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这对他一生的政治活动都有重大影响。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唐高宗大怒,命令将其杀死。狄仁杰奏罪不当死,唐高宗疾言厉色地说:“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狄仁杰神色不变,据法说理:“犯言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通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终于迫使唐高宗改变了主意,赦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待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格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词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怕、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迅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但是,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今。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诵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门下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劝武则天迎立李显,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秋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联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今天下僧尼日施一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纵观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说起中国 历史 上的神探,狄仁杰一定榜上有名。
而以狄仁杰为主角打造的《神探狄仁杰》这部影视剧,不仅在当时播出的时候,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视率,直至今日,《神探狄仁杰》的评分也高达9.0分,这体现了许多观众对它的认可,但也有部分观众对它的一些剧情产生怀疑。
例如在该剧中有一集的内容为狄仁杰斩杀平南侯,要知道当时的狄仁杰只是一个三品的官员,他有什么权限斩杀一个侯爵?
但是当看过了唐朝的相关史料就会发现,这三品官员的职位可比平南侯大多了!
在中国古代,分封制有着长久的 历史 ,从黄帝到清朝灭亡,都可以看到分封制的踪迹。
最开始的时候,受到“家天下”思想的影响,天子会将土地和百姓分封给做出巨大贡献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亲族。这些受到分封的诸侯们会前往封地进行管理,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他们属于绝对的权威。
但是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便对分封制进行了调整,秦始皇规定,侯爵们只对封地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更是进一步削弱了诸侯们的势力与封地大小;
到了西晋之后,还推出了“食邑”和“封户”不同的封侯概念,其中食邑又慢慢分化为“实封”和“虚封”。而唐朝时期的封爵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这个方法。
《唐六典》是唐玄宗在位时,发起的一本行政类型的百科全书,其中涵盖了政典、教典、礼典、治典、刑典、事典,共计六典,而唐朝的分封制度也在其中,并且直接记载道: “然户邑率多虚名,其言食实封者,乃得真户。”
这句话直接点明,所谓的“虚封”,其实只是给了侯爵一个表面上的名称,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的权利,而只有“实封”,才是真正握有权利,在地方上享有一定的待遇的,但是这种待遇之间也有很大的区别。
根据唐朝的史料记载,在唐朝的时候,侯爵的地位与待遇是大大降低的,因为唐朝建国之际就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颁布了“设爵无土,署官不职者也”的封爵制度。
而且唐朝的爵位中还分为很多不同的等级,并且按照不同等级的待遇,爵位与爵位之间的待遇也是差别非常大的。
位列末端的爵位不仅地位不高、待遇不好,甚至都比不上一些普通的官员。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统治时期,更是将许多爵位一贬再贬,甚至形成了“郡公正六品下,县公从六品上,侯正七品上,伯正七品下,子从七品上,男从七品下”的局面。
而唐朝的爵位本来就多,到了武则天掌权的时候,更是分封了许多家族里的亲戚与子孙。
不仅凭空多出了许多没有封地、没有实权的爵位,并且还对之前的一些侯爵继续进行打压,这便造成了唐朝的爵位越来越不值钱。
而唐朝之所以在分封这一块做得这么决绝,一方面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一方面也是担心分封后将自己的权利分了出去,最后导致权利太过分散,最终出现国家分裂的局面。
因此,唐朝的侯爵们大多没有什么实权,而被狄仁杰斩杀的这位平南侯也是其中之一,只空有一个名号,实际上没有半分权利。
就连见到狄仁杰的手下李元芳时,也需要毕恭毕敬的行礼,称呼李元芳为大将军。
因此,在狄仁杰破案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其呼来喝去,还可以为了破案对其进行施压。
狄仁杰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在朝廷中为官了,并经历了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而在武则天夺权的过程中,他一直站在武则天的这一方,因此深受武则天的信赖和器重,还担任了武则天时期的中书令,武则天若是有什么想法,也经常会询问狄仁杰的意见。
甚至狄仁杰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表明自己的身份,地方官员都会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狄阁老”。
而狄仁杰的官阶虽然是三品,放在其他的朝代之中,可能会觉得这个职位并不大,但是在唐朝,三品的官员其实就相当于清朝的从一品或者正二品。
因为在唐朝的 历史 上,一品的官员一般是太师、太傅等没有实权、只有虚名的官员,而且他们的年龄大多年长,很多就要告老还乡。
而二品的官阶,就是尚书令,但是因为李世民在登基之前,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因此李世民成为唐太宗之后,为了避讳,便把这个官职闲置了,所以,对于唐朝的官员来说,最高的官阶基本上就是从二品和三品。
但是从二品官员基本上都属于京官,位高权重,只有很少的年轻官员能担任,因此唐朝的三品官员便是唐朝官员的核心所在,而狄仁杰可以算是三品官员中的领头羊。
因此,一个朝廷中握有实权的三品官员,想要斩杀一个没有实权的小小平南侯,这便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其次,狄仁杰因为一直秉公断案,经过他手上的案件基本上都没有一件冤案错案,因此也被朝廷授予“代天巡狩”的特殊权利。
而这个代天巡狩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钦差大臣,他最开始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为: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即代表天子去巡视下面的诸侯,如果诸侯有异动,需要及时反应,情况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先斩后奏。
这就相当于狄仁杰手里握着尚方宝剑,当发现平南侯所做之事不合国家律法,或者危害到百姓生活的时候,拥有代天巡狩权力的狄仁杰,完全有权利不上报给朝廷,而是直接将平南侯斩杀。
而狄仁杰之所以历经三朝,依旧屹立不倒,且地位越来越高,不仅因为站对了队伍,还因为狄仁杰为官之际,一心为着百姓的利益着想,甚至让百姓忍不住为他立碑,来颂扬他的功德与仁义。
这一切武则天都心中有数,因此在狄仁杰斩杀平南侯的时候,武则天没有声张半分,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看,是武则天将平南侯送到了狄仁杰的眼前。
平南侯案件开始之前,狄仁杰刚刚结束了蛇灵案,不仅成功挽救了武则天,还帮武则天清剿了蛇灵的所有逆党。
但是顾及到武则天的秉性一向多疑,对于周边的人不会绝对的信任与安心,因此立下奇功的狄仁杰便直接向武则天请辞,准备告老还乡。
但是武则天虽然面上准了,却没有让狄仁杰回山西太原的老家,而是把狄仁杰安排到了江州休养,并且一切的吃穿用度都由国家支付。
狄仁杰也没有推辞,便前往了江州,但是他刚到江州不久,江州便发生了连环杀人案,死的还都是当地的官员,因此狄仁杰没多久就被官复原职,让他彻查此案。
此时,狄仁杰还收到了武则天的密函,信中说道:江州的平南侯是一个嚣张跋扈之人,不仅扰乱当地治安,还压迫百姓,命令狄仁杰暗中要好好查查此人。
而在狄仁杰彻查的过程中,发现这起案件不仅关系着好几股错综复杂的势力,还与二十年前的黄国公案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来平南侯在二十年前其实是以水匪为生,当时他和几个兄弟杀害了客船上的一家人,并且拿到了一个身份文牒和一封密函,他假冒了这个身份,并且与梁王武三思见了面。
但没想到武三思凭着几句话就将他们几个人的身份识破了。
但是两拨人各有所需,因此就建立起来了合作,武三思利用对方手里的密函栽赃黄国公全族,最后令黄国公全族被满门抄斩,而平南侯和他的兄弟们凭着这层身份与关系网也开始了高官侯爵之路。
但如今江州血案连连,死去的都是与当年黄国公案有关系的人,这无疑给平南侯、武三思敲响了警钟,而武则天对于当年的黄国公案是心照不宣,但是她不会让这个大石头一直压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她把狄仁杰派到了江州。
但是对于武则天来说,武三思依旧有利用的价值,因此她选择将武三思保下来,并给狄仁杰送去密函,将矛头直指平南侯。
而在武则天派狄仁杰来江州的同时,她还派出了一批暗卫单独行动,将平南侯和武三思之间的通信全部收集了起来,避免落在狄仁杰手中,落人口实。
因此,狄仁杰斩杀平南侯的戏码,表面上是受朝廷之命,为百姓行道,实际上是武则天下的一盘棋,而狄仁杰也只是这副棋盘中的一颗棋子。
而武则天所要走的每一步棋其实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皇权。
《唐六典》 《孟子·梁惠王下》
狄仁杰位居宰相按照道理来说,应该官居一品,但是当时狄仁杰仅仅位列三品。导致这件事的根本原因就是与当时唐朝官员的制度有关。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是一个特别繁华的一个朝代,当时的君王广纳百言甚至不惜出台一些政策,想让百姓能够监督这些官员,承认了观点是好的,但是实际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而这一系列的措施中,显得最与众不同的就是设制了多个宰相。我们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在封建社会中一般只有皇帝和宰相的矛盾,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的矛盾可以发挥了很多的力量,但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唐朝的统治者为了解决皇帝和宰相之间的矛盾。
竟然提出了这种方案,比如说我们的狄仁杰就是一个例子,职业生涯中最大的一个官职就是宰相。而且一提到宰相,大家肯定就会以为宰相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但是唐朝统治者确实是为了制约自己国家丞相的权利才设置这样的规则,而在唐朝真正的只有皇族中的太子,众多皇子的老师,他们大多是有极高的威望,但真正掌握实权,那却是少之又。
而二品的官员一般都是武将来充当,而武将一般都是征战沙场,没有功夫赶赴京城,所以说,这些高高的官员,只不过是一个空架子,真正掌握实权的还是宰相,所以说,宰相为居三品,实际上是唐朝的一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