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这样或哪样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自己可以化解,并与之共舞,这也可以的,如果已经阻碍了你的工作,影响正常的生活,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疏导与疗愈:
因为除了特殊事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指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因经历、目睹或遭遇到,强烈情绪的心理与身体伤害,所导致的心理疾病以外,基本上成年时期的心理问题,都是小时候创伤未得到疗愈,而导致形成的,所以先看书,进行自我了解。
我首先推荐的是:约翰·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这本书能让你快速了解自己心理问题,是在小时候,什么类型问题形成的。其次推荐海灵格和萨提亚两位老师的书,他们都是家庭心理治疗在国内,运用比较多的心理疗愈技术。
在本地(网络)的相似问题的,同类心理成长小组里,有导师协组进行问题的疏导,有助于自己对心理问题有进一步的认知与认识,并能得到相应的部分心理疗愈。问题比较轻的,在团队辅导中,就可以得到化解,若问题较深的,就需要进行第三步的,个体心理咨询。(或是听一些相关的线上线下课程,进行自我疏导)
心理问题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都特别多的,你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更深层的幼儿期心理创伤修复,在你经历以上两步之后,对自己问题有一定了解,然后与不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简单的互动后,选择适合你的咨询师,进行个案辅导,这能让你更深层的儿时心理创伤,得到较大的疗愈。
那可能说明,你的心理问题较重,已经变成心身问题时,就需要到精神类医院或科室,进行更深一步的检查,有必要时,可能需要辅以药物,再配合心理咨询,才能更好的协助你走出自己的心理问题。
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你路上,有良人相伴。
做为受害人,我们应该仔细的回忆,事情的发展经过,起因,经过,导致的结果。
所谓心理出现问题,那么一定是有人通过某事给你的心理造成了困惑,让你一直走不出来,以至于直到现在还在困扰你的生活,而且,一旦心理上有问题,今后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首先就会不知所措。所以,我们的性格,习惯,人生态度,情绪等等都会受到影响。以至于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现在我们看到身边的人各种各样的情绪,有时候不理解,你没办法理解啊!那是多少心理的症结没有解开,越积越深,就连自己都不知道根源来自哪里。所以成为心理综合问题。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源开始,找到那让你最痛的经历。
事情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从起因入手,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影响了你。他为什么那么做,伤害了你。故意的,这个可能性也有,不是很大,但是即使是故意,也要有他的心理支撑,也就是目的。如果不是故意,那就是有可能他当时心理上根本不知道会对你造成伤害,本身他就困在情绪里,所以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后果。正是这个不知道直接导致了你严重受伤,而我们以正常人的思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可是经验和阅历有限,成了一个困局。
要想解决这个困扰,我们首先要静下心来,抱着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重新进入问题。你说你当时很无辜,为什么还要考虑别人,很多人也正是这种无辜的心理占据上风,使自己执念越来越深,走不出来,无辜的心理本来就是脆弱的一种体现。
你要明白一件事,就是这件事困扰的是你的心理,所以,你心里怎么想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自己,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问题,正确审视面对自己,才能解放那个困扰已久的灵魂。
对于因为童年经历遗留下的心理问题,该如何治疗?
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比如说,人们需要在不同年龄段完成不同的成长任务。
从广义上来说,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跟父母相处,学习克服一些困难,明白一些道理,学习调整情绪,维护自己的自尊。
这些方面在童年时期是需要依靠 健康 的家庭环境来获得的。如果我们的父母很喜欢跟孩子相处,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及时安抚,并引导我们明白一些道理,我们渐渐能学会如何调整情绪,明白即使自己做的不好也是值得被爱的,并能够学会原谅自己的错误,并努力避免以后少犯错。总之,在一个比较 健康 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会给孩子很多支持,孩子会慢慢成长起来。
他们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可能常常吵架,也许父母本身也不够成熟,自身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本身已经自顾不暇,因此他们没有精力去关注和照顾孩子。或者由于他们自身的认知局限,往往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即可,因此常常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总之,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没有获得促使自己成长的资源,甚至需要消耗自己来满足父母的需求。因此,这类孩子常常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比如情绪问题:焦虑、抑郁等;
比如认知误区:认为只有讨好别人才值得被爱,认为自己不重要等等。
或者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拖延,或成瘾问题,或人际交往不良等。
这些问题该怎么治疗?
首先,需要提醒这类人的是:
但是最好不要试图去证明父母错了,或者试图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因为他们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真的不是故意的,这源于他们自身的“局限”。
因此,不管我们如何与原生家庭纠缠,发生的已经发生了,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过去的永远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面对现实。
然而,面对现实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我们必须要想办法化解痛苦。
1、接受现实
2、化解痛苦
3、纠正成长过程中被扭曲的心理状态,比如错误认知,或偏差的行为或某些不恰当的情绪反应。
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经过,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甚至有时候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需要依靠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多看书,尝试理解自己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2、试着建立 健康 的关系,一段 健康 的关系是具有疗愈作用的。
3、从细节开始尝试做改变,调整自身不成熟的部分。
总之,疗愈童年的创伤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到你~
既然是小孩子,他的心理结构正在形成,所有请不要给他下结论,贴标签:有心理问题。
得需要反问一句,这个有心理问题是精神科医生下的判断吗?那是不是某个不明就里的心理咨询师下的判断吗?
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都要经过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及格的环境给孩子,不需要完美,及格就可以。
此外如果大人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这就会成为一个暗示,会成为一种自证预言,让孩子朝着“有心理问题”的方向发展,所有如果不是专业的医生下的诊断,请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还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心理咨询师是没有权利下诊断的,如果那个心理咨询师给人下了诊断,那就证明肯定是糊弄人的。
小时候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1发现了自己有些心理问题
如果发现了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感觉影响到生活,那么就要追溯一下是否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因为有些问题是跟小时候经历有关,有些问题也许跟当今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有关,所以要判断是否明确的与小时候经历有关。
2判断跟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如何来判断与小时候经历有关呢?
一般是需要请心理医生做深入的判断的,在临床上经常有很多的评估量表,经过医生专业的测试,发现现在的问题是否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因为有很多出现的症状或疾病,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很难判断,一定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如果出现很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好是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评估。
3阅读心理的方面的书籍
对于一些轻微的心理症状,也可能与小时候的经历相关。如果不愿意去医院里找医生可以自己去阅读相关的心理学的书籍。找寻到一些答案。有很多轻微的症状,看书也可以找到方法进行治愈的。
4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学习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知识,对 健康 的生活是有帮助的。所以有时间读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对于预防心理学的疾病是有益处的。
5参加心理沙龙,找出可能的原因。
有时间也可以参加心理沙龙,多听听别人的分享,有时候轻微的心理疾病可以通过他人的分享进行治愈。尤其我们看到别人痛苦的时候,看到别人的成长,可以帮助我们树立信心。
6树立 健康 ,简单,快乐,幸福的生活
所以通过以上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的知识,认识一些朋友,参加沙龙活动,这样帮助我们增加信心,治愈小时候的心理问题,从而可能营造一种 健康 ,快乐,幸福的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老。
我理解的意思是三岁以前是最根本的性格特征和基础。
童年的经历,孩子的思想犹如一张白纸,所描画的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且一般还不能自知。很多国外的心理学影片一般都是通过催眠术发掘出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童年阴影。
现实中,最好找一个心理医生,伴随着医生的引导,让自己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放松冥想,努力去回想童年的点点滴滴的记忆。让医生专业的分析和解读,扫除潜意识中的童年的阴影。
愿我们的沟通如刀砺石,磨砺出你灵魂的锋芒。欢迎关注。
答:1. 建议出去 旅游 散散心。当你置身于美丽的风景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顿时让人感受到从未有如此的开心与欣慰, 从而释放了压抑在心头许久的忧郁,从而感受到旅途是如此的美妙。2. 建议养自己喜欢的宠物。比如猫或狗狗,它会逗你开心,一直陪着你粘着你,转走你所有不开心,达到治疗的目的。
找专业的心理医生看。
还是得通过自己去解决。没有人能帮助。
重头在经历一次!
1、倾听孩子的心声,家长学会控制情绪。当孩子遇到问题或者犯了错误,家长首先应该平常心对待: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况且幼儿期、儿童期的孩子没有达到触犯底线程度,一切都来得及。
家长用委婉的、缓和的语气了解问题的所在,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站在对立面,意味的指责,发飙,发泄自己当时不痛快的情绪。把孩子犯的错误当做和孩子一次深度交流的机会享受。
2、家长学会道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能肯定的说自己永远都不会犯错误。孩子犯了错误,责任在于家长。也许是因为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遇事逃避,放弃、推卸,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家长应该放低身段,在错误面前勇于面对。尤其是和孩子之间发生的事情,如果错了,更应该承认,为孩子做表率,家长想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首先得让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3、做的好适当鼓励,做的不好吸取教训。教育的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孩子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能够不被负面的因素所影响。所以教育孩子,改变孩子,帮助孩子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惩罚不是。
当孩子犯错,撒谎的时候,别急着思考要如何惩戒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吸取教训,不犯重复的错误,这才是关键。当然,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也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这样之后的学习和生活才会更有动力。
父母们该如何帮孩子躲开?
夏天,父母带孩子到游泳池游泳是常有的事。那是一个大人小孩不分的游泳池。一位妈妈临时要返回储物室拿毛巾,便将5岁的女儿托给身旁一位“热心”的老伯临时照看一下。回来时,惊讶地发现自己女儿被老伯用力捏PP,女儿正皱着眉头大喊妈妈。妈妈虽然有些生气,但似乎觉得对方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举动,她瞪了老人一眼,便牵着女儿离开了。
她带女儿回家后过了半个月时间,这位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还跟妈妈说:“我被捏痛了,那位爷爷好讨厌……”妈妈越想越担心,担忧女儿因此有了心理阴影,影响未来。
这是最近一位妈妈的留言。
▲小朋友被“骚扰”了,会带来心理阴影吗?
有年龄区分。
一般来说,儿童期的性心理与青春期的性心理不同, 前者仍旧处于性萌芽的阶段,生理和心理是懵懂的;而到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已经接近成熟 ,所以,才有最近网上一位女生因为被班主任“摸”而抑郁至跳楼的事情。
简言之,孩子年龄不同,被骚扰带来的心理影响不同。美国性心理研究学家Irene Hanson Frieze有研究发现, 幼儿期的小朋友如果只是被一次抚摸,一般不会带来严重的情绪伤害,也不轻易有心理阴影;如果是反复的长期的骚扰或具有强迫性质的,便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和阴影。
所以,如果父母见到孩子只有一次被人不怀好意地抚摸的经历,建议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强烈的行为反应,事情本身没带来伤害,孩子反倒被父母吓坏了,这是糟糕的做法。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私底下跟坏人交涉,尽快让孩子远离伤害源即可。
▲如果是较严重或频繁的伤害,孩子会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
1、孩子脾气突然变得暴躁,爱哭爱闹,或突然爱打人;
2、长期做噩梦,噩梦后孩子的情绪或噩梦的故事形式相近;
3、孩子突然对某些人或某些地方感觉害怕;
4、突然做出像小宝宝那样的行为,比如牙牙学语、吃饭用手抓、啃咬玩具、频繁尿床;
5、在跟大人或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可能会说:“你要不要吃/抓我的XX(隐私部位)啊”……
倘若孩子已经多次或频繁地遇到这样的经历,并且孩子已经表现出一些异常行为,父母除了第一时间带孩子远离,还要给孩子正确的心理引导,比如:
视具体情况,看是否要给孩子一个全新的人际环境;
明确告诉孩子,对方的行为是错误的,以后不要任由别人那样做;
尽量以积极的心态引导孩子,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不愉快的经历,就像白纸上的错字一样,用橡皮擦擦掉了,就有机会重新写;
父母尽量在态度上表现得不以为意,不要让孩子以为自己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更不要指责批评孩子。
▲即使婴儿期的不良“抚摸”,也可能会留下阴影
有一位朋友,已经是别人眼里的老姑娘了,长得很清秀,但就是不想成家。她跟我说,每次跟异性有较为亲密的肢体碰触时就有恶心感。 在她的记忆深处,有个感觉“怪怪的场景” ——妈妈把她放床上,没多久,一只指甲黄黄的大手开始碰触她,她感觉疼痛,张开嘴巴大哭,最后还吐奶了。长大后,这个“怪怪的场景”时常在她脑海里浮现。她开始有意识地问妈妈一些事情,她的妈妈说,当她7,8个月大时,家里来了位装修工,爱抽烟,十只手指甲被烟熏黄了。
有关儿童的记忆,幼儿说经常提及。孩子们常常会忘记4,5岁前的大多数事情,那些感觉危险、带来强烈恐惧情绪的事情一定会记得,这是幼儿期的记忆机制。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洛塔斯曾经 采访过一群幼年遇性伤害的成年女性,八成的受害者曾经记得当年的细节,一成的受害者会不经意地在脑海里回想起来。 被“污染”的记忆,就像踩在水泥地上的脚印,难以忘记。
▲作为父母,遇到孩子被“摸”等骚扰经历,我们该怎么办?
除了幼儿说上面提及的,即第一时间让孩子远离这类伤害外,父母们还需要做到下面两点:
1、教会孩子分辨:哪些是正常的碰触,哪些是不良的抚摸?
正常的碰触,比如
妈妈对宝宝的抚触;
大人帮小婴儿洗澡时碰触皮肤;
陌生人不小心碰触一下,即使是敏感部位。
不良的碰触,比如
不怀好意地频繁抚摸孩子身体非隐私部位;
孩子身体的敏感部位被频繁碰触;
对方用身体的隐私部位碰触孩子的身体。
父母应鼓励孩子被不良碰触时,要立即离开,并且告诉家长。
2、养成亲子交谈的习惯
我们很多家庭没有亲子交谈的习惯,有些父母工作太忙,有些父母觉得孩子说话不可信,更有些父母觉得跟孩子交谈太罗嗦……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因为良好的亲子沟通要从小培养,养成习惯后,孩子长大也会习惯跟父母交流 ,这是很好的家庭沟通的方式。 父母能从小朋友的话语中,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发现孩子可能遇到的危险事情。
记得一个揪心又后怕的故事。
去年有一位爸爸跟我说,某天睡觉前,他4岁的儿子说:“爸爸,我要告诉你一个有趣的故事。”
“爸爸很累,明天讲吧。”爸爸的直觉是孩子要讲幼儿园的一些无聊事。
但孩子情绪雀跃:“爸爸,真的很有趣!”
拗不过孩子的坚持,爸爸便坐起来听。
小男孩说:“今天,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王老师说我的小JJ很可爱,然后他让我站在桌子上,他张开嘴巴舔呀舔,我觉得很搞笑……”
看着孩子一脸天真,爸爸脑袋一片空白……幸亏孩子坚持“讲有趣的故事”,才及时阻止了“一场悲剧”继续。
父母跟幼儿园交涉后,孩子转园了,父母也没再跟孩子提过这件事。
孩子们成长的小天空,有时会飘过一些乌云,爸妈们要懂得给孩子撑开雨伞,静候天晴……
关键字:性伤害、性教育、保护孩子、幼儿心理、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犯各种错误。当孩子犯了错之后,家长要用正确的做法去引导教育孩子,才能使他吸取这次教训,并保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首先,教孩子学会道歉。
孩子在融入集体生活之后,难免会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一些磕磕碰碰,或许是无心,但面对小伙伴的哭泣,孩子可能总是会有些不知所措。此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如果不小心弄伤其他小朋友,应该第一时间向对方说“对不起”,寻得对方的原谅,事后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准备一样小礼物去送给这位小朋友,这样两人很快又会变回好朋友了。
学会道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很多的“一不小心”,一句随口的道歉会令对方瞬间不再那么生气,但请家长们告诉小朋友,道歉时一定要真诚,不能不情不愿,更不能语气霸道,敷衍至极。
二、其次,敢于承认错误。
当孩子们一起玩的时候打翻某一样东西,或者摔坏某一种物品,可能会因为害怕大人们的责怪而不敢承认是自己做的。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保持冷静,告诉孩子要“敢于承担”,东西打翻了可以一起收拾,但如果撒谎就再回圆不回来了,并且爸爸妈妈迟早会发现事情的真相。让孩子学会承担错误,对于他以后的人生也非常有帮助,一昧的逃避责任只会使他心里负担越来越大,同时也会不断的撒谎。
三、还有,不推卸、逃避责任。
孩子在户外玩耍时,可能会不小心弄坏别人的东西,因为害怕对方大人的责怪,于是会与小伙伴们各自跑回家,也就没有去管这个错误了。如果孩子在外犯了什么错,回家告诉家长,那么家长一定得告诉孩子不能推卸责任,更不能犯了错直接就走,这相当于是在逃避责任。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带孩子去向对方承认错误,并与孩子一起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可以悄悄与对方商量一下,麻烦对方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这次他没有过来承认错误,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也能让孩子明白不能推卸、逃避责任的重要性。
四、最后,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有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总是比较容易发生争吵、打架,因此总是容易将对方惹哭,或者是弄坏对方的东西、挠伤对方的手等,其实这些都不算是大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也是可以自己解决的,毕竟小孩子都不太会往心里去,一会可能两个人就又和好一起玩耍了,而如果大人帮助孩子解决,只会将事情复杂化。
此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些都属于小事情,应该自己去解决,而不是让爸爸妈妈帮你解决,如果想玩对方的玩具,那么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玩具去跟他换,而不能直接抢。先教给孩子解决方法,当孩子确实无法解决的时候,家长再出面帮助两个孩子解决,这会使效果好很多。
总结:
孩子犯错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很多时候都是由小事先引起的,本身我们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只有明白错误,并去不断纠正,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所以说,当孩子犯错之后,家长们要用正确的做法,不能一昧的偏袒、溺爱孩子,因为这是在纵容他犯错,小错不改,终将酿成大错,大错再想改,就非常难了!家长们一定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