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史料记载,张良的确是为刘邦做过很多谋划,于刘邦来说,张良的确很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陈平、郦食其等人完全可以代替张良,但在张良的生命中,刘邦却是无可替代的,刘邦之外,张良曾两度辅佐韩王成,但都一事无成。
所以,张良那句「天以臣授陛下」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众所周知,若是没有刘邦的登坛拜将,或许韩信永远只能是普通将领,而实际上,若没有刘邦的三次接纳,张良也是个无人能识的谋臣罢了。
不止是在刘邦这里,就是在韩王成那里,张良也是很会做臣子的。
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史记?留侯世家》
为什么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呢?
因为张良想让全天下知道,汉王刘邦并无东还之心,汉王刘邦愿意老死蜀中。
我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对张良的烧毁栈道赞不绝口,认为烧毁栈道帮刘邦麻痹了三秦王以及项羽,然而实际上,这只是烧毁栈道产生的效果,但并不是烧毁栈道的本意。
经过鸿门宴上的纠葛,项羽和刘邦已是面和心不和了。
而在鸿门宴前后帮了刘邦大忙的张良,必然遭到项羽的忌恨,张良是韩王成的司徒,以项羽小肚鸡肠的性格,必然会迁怒于韩王成。
为了使韩王成不受牵连,张良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即,此时的张良并未把自己算作刘邦的臣子,所以利用刘邦烧毁栈道来帮韩王成。
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良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记载明确指出了,张良劝说项羽,刘邦已经烧毁栈道,根本就没有东争天下的心思了。言外之意是希望项羽不要再难为韩王成了。
然而,张良失算了。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史记?留侯世家》
项羽得知刘邦没有东归之意,便确定韩王成失去靠山,于是先废掉韩王成的王位,继而搞死了韩王成。韩王成死,张良成了丧家之犬,只好再度投到汉王刘邦麾下,也从那时起,张良才一心一意地做刘邦臣子。
张良归汉,便排挤起同事郦食其来。
当时,郦食其受到刘邦的重用,面对强大的西楚,刘邦和郦食其商量削弱楚国的办法,郦食其献上一策。
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此计,张耳陈馀也给陈胜献过。
夫秦为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世,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也。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如此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甚至张良自己,也出过类似的计策。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刘邦在固陵吃了败仗,无力独吞项羽,甚至有被项羽翻盘的可能,这时候张良又叫刘邦大封诸侯了。而在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之时,张良是怎么说的呢?
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史记?留侯世家》
相似的计策,他张良献就是妙计,郦食其献,就是亡国之计,这真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呀。张良这次痛批郦食其,其实是张良第二次搞郦食其。
第一次是在刘邦西进时,张良指名道姓地叫郦食其去做说客,说服秦将投降,郦食其说服成功,张良又让刘邦发兵攻打已经投降了的秦将,直接把郦食其搞成了言而无信的小人。
郦食其之外,张良怕是还搞过萧何,甚至也搞过韩信。
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御驾亲征,留守关中的群臣都为刘邦送行,送至灞上。
当时的张良正生着病,强打精神爬起来,到曲邮见了刘邦,跟刘邦说了两件事。第一件,请刘邦不要冲动,别跟英布硬碰硬;第二件,请刘邦立刘盈为将军,监管关中的兵卒。
第一件是为刘邦好,当时的刘邦已然年迈且病,若是在战场上受个伤,很有可能命丧疆场;第二件是为社稷好,刘邦在前线征战,后方空虚,若是哪个野心家趁机搞一把事,可以直接把刘盈掫下来。
谁有能力把刘盈掫下来呢?毫无疑问是萧何萧相国。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史记?萧相国世家》
在张良献策「令太子监关中兵」后,在外征战的刘邦竟然多次派使者无了解萧相国的所作所为。刘邦对萧何如此疑心,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哪怕汉三年,刘邦与项羽对战不利,也未如此疑心。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史记?萧相国世家》
虽然鲍生说刘邦已经疑心萧何了,但如果仔细琢磨刘邦的行为,可以发现,与其说刘邦疑心萧何,不如说担心萧何,担心萧何被人所蒙骗,所以极力地拉拢萧何。
而在汉十二年这次,刘邦却一点拉拢的表示都没有,这才是纯粹的怀疑。为什么刘邦会怀疑久经考验的萧何呢?
当然是因为张良献的计策了,张良用计策表明他张良是绝对忠心的,于是刘邦让张良做太子的老师兼谋士,以备不测。但却苦了萧何,也差点毁了刘邦和萧何几十年的友谊。
说张良搞刘邦,说张良搞郦食其,都是史书上记得明明白白的,说张良搞萧何,则只能是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进行推断,说张良搞韩信,则只能是大胆假设了。
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四年,韩信自请为齐假王,汉王怒,张良陈平则劝刘邦消消气,不跟韩信一般见识,以大局为重。张良、陈平的意见,在武臣自立为赵王时,房赐也跟陈涉讲过。
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柱国曰:?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不如因而立之。?《史记?陈涉世家》
后来,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和约,追击项羽,追到固陵,差点被项羽反杀,韩信、彭越等诸侯王又不到,于是张良建议刘邦大封韩信、彭越,韩信和彭越接到封赏,马不停蹄地赶来,与刘邦共会垓下,合力击项羽。
项羽自刎乌江后,刘邦又带着诸侯兵继续北上,略定了最后一个为项羽坚守的鲁城后,刘邦和诸侯军到达定陶,刘邦则突然闯入韩信的军营。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夺韩信军队的事,到底是刘邦自己的主张,还是有人替刘邦谋划的呢?我们已不得而知。若是有人替刘邦谋划,这个人就极有可能是张良。
因为张良是个好臣子。
早在韩信自请齐假王时,张良就已经看出韩信有不臣之心,后来建议刘邦大封韩信,也不过是为一时之便利,待到韩信失去用处,张良便极有可能建议刘邦卸磨杀驴,夺去韩信的军队而保留韩信的封地,如此做,刘邦不算负义又敲打了韩信,韩信也是无话可说因为韩信的兵权和军队本就是刘邦给的。
导语:韩信对刘邦,那是充满着感恩戴德之心,因为项羽瞧不起他,刘邦却能把数十万兵马全部交给他,这就是韩信最感动的地方。你会随便将身家性命全部家当都交给一个陌生的股票经纪人吗?
当然不会,就算有萧何这样的铁杆兄弟做担保,那也会有所保留。可是刘邦不一样,要赌就赌一票大的,赢了那就一统天下,输了那只能一起下地狱了。就冲刘邦如此对待韩信,韩信也没有理由造反。
01韩信的胃口没有那么大,他只想做个诸侯王罢了。韩信应该是贵族出身,有良好的教育。从小自律能力非比寻常,看待事物的角度,跟普通人也完全不一样。所以韩信这个人的志向,也跟普通人不同。不过你要说韩信想要称帝,那他是没有这想法的,他顶多也就想要做个诸侯王。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其实最初的韩信,只想要建功立业,并没有想那么多。在项羽军中,一直做个执戟郎,这个时候的韩信急切地希望项羽能够相信他,给他一支军队。很可惜的是,项羽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而且还各种奚落他。这个时候的韩信能想着成为诸侯王吗?当然不能,他所想的,无非就是带兵打仗,成为一位将军。
所以在刘邦将军权交给他之前,他最大的志向也就是做一名将军。后来建功立业以后,韩信手下的谋士也就多了起来,他们想要有一块立足之地,所以就怂恿韩信裂土封王。韩信主动向刘邦申请做齐王,这是一个想做皇帝的人该做的事情吗?显然不是。韩信只看到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这就说明韩信压根就没有更大的野心。
为什么后来刘邦对他一再手下留情,其实也是因为看出了韩信这份心思。你要不把他逼到绝境,那他就不可能去造反,因为他没有称帝的志向。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
没有人比刘邦更加懂得人性,他能够控制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其深入骨髓的窥测人性之道,那是普天之下无人可及的。
02韩信对刘邦是充满感激的。韩信为什么要感激刘邦?没有刘邦会有韩信吗?当然也会有,只是这个韩信只可能成为一名没有任何追求的普通士兵,不知道哪天就做了炮灰。当时韩信虽然谈兵论战非常出色,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他,这就要命了。
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的韩信迟早会被埋没掉。韩信去项羽那里,项羽看中他的能力,只给了他一个执戟郎的位置,丝毫没有让他带兵打仗的意思。无奈之下韩信只好去了刘邦那里。按照常理来说,你不在集团里面混个三五年,谁能知道你有才能呢?所以说就算是韩信到了刘邦那里,也必须要从基层做起。韩信运气不错,因为读过书,所以得到了粮仓管理员的工作,这也算是比较安全稳定的工作了。
可是韩信志不在此,所以我们会发现,刘邦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把军权交给了韩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任?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 ---《史记》
我们很难想象刘邦当时到底是怎么想的,反正结果就是韩信非常感动。当然刘邦的这一行为也给自己带来的丰厚的回报,毕竟没有韩信的帮助,刘邦还真的打不下天下。在楚汉争雄的关键时刻,只要韩信倒向谁,谁就能够成为胜利的那一方。
这个时候他手下的谋士们都建议韩信坐山观虎斗,随后再坐收渔翁之利。可是韩信却在关键时刻出手,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韩信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刘邦赐予的,所以他不能辜负了刘邦的信任。
03韩信没有造反的资本,也没有合适的理由。天下太平以后,韩信也如愿成为了诸侯王。只不过从他比较熟悉的齐国调任成为楚国的国王,这也算是刘邦对他莫大的信任了。韩信本人也是比较满意的,手里的兵权也都逐渐交割给了刘邦,成为了朝廷的军队。
这个时候韩信已经丧失了造反的资本。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史记》
当时刘邦的意图非常明显,首先把你调离熟悉的地方,切断你的人脉关系。其次再夺取你手里的兵权,让你失去跟朝廷抗衡的能力。这么一来韩信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办法造反了。其实到这儿刘邦并没有对韩信下手的打算,毕竟韩信是功臣,理应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刘邦要清理异姓诸侯王,所以找了个机会把韩信的楚王贬为了淮阴侯。其实这对韩信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也是有封地,也是有荣华富贵,也能够世袭爵位。可这个时候韩信却无法理解刘邦对天下的布局,人性都是自私的,刘邦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让天下都姓刘。
而韩信作为开国三大功臣之一,也无法幸免。就算韩信心里不爽,可是他也不能怎么办,因为他没有了造反的资本。手里没有兵权,拿什么去造反呢?而且他也没有造反的理由,难道就因为刘邦没有善待他,他就要去造反吗?当时天下已经处于一片和平状态,老百姓们都过上了太平日子,谁还愿意跟着韩信去造反呢?为了他一个人的宏图大业吗?所以说这是不现实的。
总结:韩信是优秀的军事家,却不懂政治。从韩信要齐王之位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韩信这个人不懂政治。他的功劳这么大,当时也没有异姓不能称王的说法。刘邦早晚都会给韩信封王,如果连韩信都无法封王,那天下真的就没有异姓王了。可是韩信却主动去要了,这就有点没意思了。给不给,那是刘邦占据了主动性,要不要,却是韩信处在了主动的位置上。所以说韩信不能够从刘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他最失败的地方。其实韩信如果稍微懂一点政治,他肯定能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因为他的能力太强了,这样一个人如果跟刘邦不够亲密的话,还处于君臣关系的话,那刘邦是不放心的。韩信的结局是注定的,他唯一错的地方是,他跟刘邦不是发小,所以感情没有那么深。后期也没有好好培养彼此之间私下的感情,所以必然会遭到刘邦的猜忌。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履虎尾对汉初名将韩信的了解,最初是连环画;再大一点,读了蔡东籓先生的《西汉演义》;再后,就是《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极为成功的人物传,几乎每一个读者,都会被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淮阴侯列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半的篇幅是叙述韩信的事迹----或曰丰功伟绩.韩信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为刘邦打下大半个天下.在汉初功臣中,无第二人可以比拟,高祖刘邦曰,“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实.另一半的篇幅,则用来表明韩信从来就没有谋反之心,之所以被杀,乃是功高震主.正如韩信自己所说: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最后,太史公乃委婉地为韩信鸣冤叫屈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二百年后,班固著《汉书》,韩信之传几乎全抄史记,对韩信的评价,与太历史公无大差异.后世读《史记》《汉书》的几乎所有的读者,无不为韩信的功高不赏,无罪被杀而扼腕叹息;无不为刘邦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而愤愤不平.太史公司马迁自己惨遭腐刑,身世堪伤,写出来的历史,也是充满了悲愤.我读《史记》,每读到赵氏孤儿,伍子胥,文种,范蠡,屈原,贾谊,李广等故事时,总是似见一白发苍苍的老人,在仰天呼唤,真乃字字血,篇篇泪是也.所以,鲁迅先生赞叹《史记》曰,此乃“无韵之离骚,史家的绝唱”也.
以后,我又读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在读到这段历史时,却见到了另外一种意见.《通鉴卷十二》的史评——臣光曰:
“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醻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读书至此,自我感觉又进入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是啊!司马温公说的,也不是全无道理啊!
不似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那样,韩信本不是刘邦的死党.韩信先投项羽,又来投奔刘邦.韩信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乃是一种政治投机,并不是一心追随汉王刘邦,建功立业.韩信初投刘邦时,只得到一个小官做——“连敖”.有一次,韩信等人犯了法,“坐法当斩”.已经接连斩了十三人,轮到斩韩信时,韩信仰天大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士!”韩信临刑大喊,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夏侯婴告之刘邦,汉王乃饶其不死,还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此一该杀而未杀也.
韩信犯了死罪,不但不杀,反而升了官.谁知韩信还不满足,竟然私自逃走,又犯下另一条死罪.丞相萧何得知,亲自去追.刘邦以为萧何亦背己而逃,如丧左右手.萧何回来,刘邦且怒且喜.由于萧何的极力举荐,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刘邦筑坛拜将,“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此韩信二当杀而非但不杀,还得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的地位.
韩信率军攻齐,未至而得到消息:高阳酒徒郦食其已经凭其三寸不烂之舌,说降了七十余城.韩信为争夺功劳,听从辩士蒯通的建议,不顾郦食其的生死,乃乘虚而入,偷袭齐国.齐王田广以为郦生“卖己”,用油锅烹掉郦食其.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的爱将,郦商必恨韩信入骨.而且,韩信如此行为,使刘邦失大信于天下,此三当杀也.
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在危急的时候,接到了韩信从齐国发来的书信.韩信乘人之危,挟功邀赏,称:“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以镇之.”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刘邦此时心中又该做何想?张良,陈平蹑汉王足,提醒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这才明白过来,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将计就计,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发兵帮助刘邦.此韩信之四当杀也.
项羽在与刘邦定立和约后,便东归.刘邦背信弃义,引兵追之,并调韩信,彭越率军来会,最后一举消灭项羽.但此二人皆,不听调遣.刘邦被项羽一个回马枪,杀得大败.刘邦无奈,只好听从张良的意见,把“自陈以东傅海”之地,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韩信,彭越得到了好处,这才率军前来(最后垓下一战,消灭项羽).此韩信之五当杀也.
可见,刘邦固然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韩信也一直是居功邀赏,讨价还价,从来也没有“士为知己”,“滴水涌泉”之心.刘邦早已有了杀韩信之念头,只不过没有能力罢了.司马温公曰:“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所以,司马温公最后引用了司马迁的原话,反其意而用之,曰: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