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我带大家看看端午节的来历吧。
但是你知道端午节这个名称的由来吗?“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一、纪念屈原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二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除了屈原与楚怀王的故事是真的,其他都是传说,哈哈。事实上,闻一多老先生经过考证,端午节是由四五千年古代南越民族举行龙神图腾祭祀的习俗演变而来。吃粽子、赛龙舟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并且发源于水乡吴地。历代吴越人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证明自己是龙的后裔,祈求龙神来保护生命安全和避免蛇虫之害。所以苏州的民间除了挂戴五色线之外,在胸前挂一个长命绺。今天太湖流域即苏州一带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的发源地。这种考证也是经过很多史学家论证和认可的。
这些端午习俗,你知道吗?端午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驱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
挂艾草、菖蒲、榕枝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非文化遗产习俗。
如在福建晋江,端午节要吃煎堆;重庆在端午节这天,要烹蛇羹;江苏扬州,吃十二红;浙江宁波,五黄六白;陕西人会点雄黄酒;而在贵州,人们则会游百病等等。
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去灾的愿望,有很好的传承,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这也算是端午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端午节富有文采的主题:纪念屈原为主题、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吃粽子为主题。
1、纪念屈原为主题:
首先要了解到屈原的前世今生,了解一下屈原的成就与屈原的历史,可以从对历史的贡献来谈,也可以选择屈原投江这件事,把事情解释清楚,把历史交代明白。
2、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
可以从中国传统节日来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或者是端午节有哪些历史小故事,端午节大家都在干什么,顺带可以引出其他的中国传统节日,扩展一下知识点,这样更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3、吃粽子为主题:
对于正常的人来说,端午节最值得期待的就是吃粽子了,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都比较喜欢吃,可以从口味/历史方面来讲述一下粽子的来历,然后结合一些粽子的奇葩口味进行扩展,有意思还生动。
端午节传承发展
端午节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端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据河姆渡遗址等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或更早前,就有了竞渡所用的独木舟和木桨。
据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表明:早在上古时代,百越先民便创造出璀璨的高度文明,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在当时端午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祛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还有,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戴香包也是同样的习俗,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
放河灯
放河灯(也常写为放“荷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对这一习俗的生动描述。江河湖海上船只,见到漂来的灯船主动避让,以示吉祥。
原始社会,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较长时间,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渔猎时代,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为小船,放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及灯笼放水中任其漂流,向海神祈保平安。这一习俗至今仍在台湾地区、福建、广东渔民中流行,叫彩船灯。
近代,福建人民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灯船上还装有慰问信和礼品,使放河灯又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地区放河灯不限于七月半,三月三歌节、锅庄节、上巳节、三月节,也放河灯。姑娘少女对这个习俗特别钟爱,往往在节日夜,自制小灯笼写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顺水漂流。在江南,病愈的人及亲属制作河灯投放,表示送走疾病灾祸,时间自然不限于七月半。
姑姑节
“六月六,请姑姑”。过去,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个宰相叫狐偃。他是保护和跟随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国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下对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过生日的时候,总有无数的人给他拜寿送礼。就这样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时间一长,人们对他不满了。但狐偃权高势重,人们都对他敢怒不敢言。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他对狐偃的作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但狐偃听不进苦口良言,当众责骂亲家。赵衰年老体弱,不久因气而死。他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为父报仇。第二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说,六月初六一定赶回来过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这个消息,决定六月初六大闹寿筵,杀狐偃,报父仇。狐偃的女婿见到妻子。问她:“像我岳父那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儿对父亲的作为也很生气,顺口答道:“连你我都恨他,还用说别人?”她丈夫就把计划说出来。他妻子听了,脸一红一白,说:“我是你家的人,顾不得娘家了,你看着办吧!”从此以后,狐偃的女儿整天心惊肉跳,她恨父亲狂妄自大,对亲家绝情。但转念想起父亲的好,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她最后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诉母亲丈夫的计划。母亲大惊,急忙连夜给狐偃送信。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知道机密败露,闷在家里等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亲自来到亲家府上,狐偃见了女婿就像没事一样,翁婿二人并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寿筵上,狐偃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来做事有错。今天贤婿设计害我,虽然过于狠毒,但事没办成,他是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机,尽了大孝,理当受我一拜。并望贤婿看在我面上,不计仇恨,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比以前更加亲近。为了永远记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回闺女、女婿团聚一番。这件事情张扬出去,老百姓各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年长日久,相沿成习,流传至今,人们称为“姑姑节”。
过大暑
在大暑节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荔枝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古今驰名。在大暑节前后,荔枝已是满树流丹、飘香十里的成熟时候了。荔枝含有多量的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一定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谱》中载:“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最好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啖荔枝的最好时间。”因之,古老相传:大暑节那天,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节时刻一到取出它,仔细品尝。这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于是,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
温汤羊肉是莆田独特的风味小吃和高级菜肴之一。把羊宰后,去毛卸脏,整只放进滚烫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羊肉性温补,食用、药用(配合药物)咸宜。大暑节那天早晨,羊肉上市,供不应求。
还有,将米饭拌和白米曲使其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说的是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节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为互赠的礼品。
大暑节气是大热天,人们为什么偏要吃这些都是属于热性的食物呢?据医家称:大暑节气是在梅雨季节刚过后不久的月份,此时天气虽热,但暑主阴,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甚至发病。吃了这些食物,能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以驱除暑、湿。
知识点潮汐
潮汐是海水一种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到了一定时间,海水推波助澜,迅猛上涨,达到高潮。过后一些时间,上涨的海水又自行退去,留下一片沙滩,出现低潮。海水的这种运动现象就是潮汐。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
随着人们对潮汐现象的不断观察,对潮汐现象的真正原因逐渐有了认识。我国古代余道安在他著的《海潮图序》一书中说:“潮之涨落,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之往从之。”哲学家王充在《论衡》中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指出了潮汐跟月亮有关系。到了17世纪80年代,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提出了“潮汐是由于月亮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理论,科学地解释了产生潮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