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毕,口渴,见案前有未开封“金寨翠眉”一罐,好奇心顿起。寻杯,烧水,居然也快。
所谓“翠”者,绿茶也。所谓“眉”者,多指有芯茶,其芯粗壮者为上,早春者为珍。金寨为何地?大抵知悉为皖地一县。
故园也出此等茶。山乡粗鄙之人不黯风雅,起名为“针”,条索饱满粗壮,下方略鼓而尾尖,其表覆绒毛,细密,金属色泽。这般论来,却也像针。
置一小撮“针”于白瓷大海碗中,入沸水,便见“针”们忙忙碌碌起来……
小时最喜观此景象。而今回想起来,当是觉着起伏的“针”们就像仙人们信步于云间,或是鱼虾们逐浪于水中,又如各种宇宙飞行器械翱翔于太虚之中。自由,不受拘束。
这不正应了孩童心思吗?
茶如人生!
及至今日,还爱泡茶,还爱看茶。面前的“翠眉”也如孩提时的“针”一般,于玻璃杯中上上下下。真奇也!你说这一眉明明浮于水面,倏尔已下潜至杯底,未及喘气,又欣然一跃而起。一眉,又一眉,下去,又上来……
蓦地,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茶如人生啊!
沸水初入杯中,所有的“眉”们被卷起,争先恐后地挤在水面,随蒸汽肆无忌惮地释放茶香。这不是初入社会的天之骄子们吗?青春!热血!精力沸腾!供自己发挥的空间总觉不足,一杯中总唯自己最为清香,其余之“眉”不过刍狗耳。
懂茶人深知:此时,茶烫而无味,尚欠火候。
稍安。有一些“眉”吸收饱了水份,挤尽了空气,忙不迭下潜。水色也渐青润起来。继而,已经潜下去的有些“眉”们,许是内里空气未彻底排尽,受热膨胀,又浮了起来。此时对应的人生应是有一定生活阅历的阶段了。有失有得,释放了灿烂,挤尽了幻想。人生跌宕,起起落落。安于现状的,你好好下潜好好将自己融入一杯沸水之中尽茶叶的本分;不安的,你憋着一口气,游离于众“眉”,企逃脱沸水的把控欲过上新的不一样的生活。
懂茶人又知:若你渴,不妨小啜之。但,总有不安生的“眉”会跑进你的嘴,横亘于你的唇舌间。大多数人会选择唾弃到垃圾桶,少数人会嚼烂咽下。
再安。没有什么眉还能浮于水面了!沸水浸渍透“眉”的边边角角,连最粗壮饱满的那根也被挤尽空气,安分地下潜了。根根立于杯底,随水波摇曳轻舞,将阳光雨露赋予自己的`精气神,以一种最和谐的方法缓慢释放着,又释放着。观其茶色朗且润,嗅其茶香长且绵。此时,人已中年了吧,至少是而立!已经懂得如何与天地间的无所不在的大势相处了,有甚能者还会借势翩翩起舞,天时地利人和,无不为所用。
懂茶人还知:善!大善!此时不饮,更待何时?
茶势强盛!啜饮之,入沸水。复啜饮之。,复入沸水……
寂。所有的眉都无法再立于水中,软趴趴静卧杯底,所有的精气神也随之消散,茶汤色渐淡,且浊。如若强行再入滚水,再延长时限。析出的,只有苦涩罢了。
懂茶人知:茶寿已终。欲求再饮,唯有更替。
茶,如人生!
散文 | 以茶会友,茶如人生
自从香落茶韵故事征文以来,一直持欣赏观望状。一来身居北方,对于茶了解甚少;二来平台里大江南北老师们的文笔早有领教,不敢班门弄斧。
然,一想到那清香四溢,初尝微苦而又韵味无穷的茶香,心里又按捺不住地蠢蠢欲动。朋友圈流行着一句话:?南方人每天喝茶,越喝越清醒,所以南方人聪慧,南方经济发达;北方人每天喝酒,越喝越迷糊,喝了酒吹牛充大,所以北方人彪悍,北方经济相对萧条。?话糙理不糙,?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茶的功效可见一斑。
初次品出茶香,缘于我的老同学,老公的铁哥们从太原回来开发农庄,在他的简易办公室里,根雕的茶几茶凳,小的跟酒盅一样的茶盅,专用的纯净水。当时的我看到那么小的茶盅,心里想的是,那要喝多少才能解渴啊。随着他烧水,洗茶,泡茶,原本浓缩的小小茶粒舒展开来,一股扑鼻的清香味便渐渐飘溢在整个房间。抿一口,有微香微涩自舌尖缓缓入喉,第二泡,茶的浓郁才真正入口,喝到第四五泡,茶水的颜色慢慢淡了下来,但香气依然悠悠。同学说,此茶名铁观音,属于青茶,产地福建安溪,因?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优美环境与温和气侯,铁观音有?七泡有余香之誉。?我一边喝茶,一边看他哥俩兴高采烈地谈论着十几年别后各自的拼搏与辛酸,对农庄的规划以及一个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也是从那一次,我真正的闻到了茶的香味,开始喜欢上了喝茶。
如今同学的农庄已渐成规模。一过牧马河,承包的上千亩土地耕种着各种无公害绿色植物。新建的集住宿与待客一体的楼房与鱼塘成为村里唯一的风景。太原教书的妻子也回到农庄帮忙他的事业,?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好女人?的话在他们身上得到最好的演绎。而品茶也逐渐成为朋友们聚在一起的一件最快乐的事。
初尝金骏眉,源于在北京做记者的堂妹送的礼物。资料说,金骏眉属于高端红茶,是武夷山正山小种的分支。该茶茶青为野生茶茶尖,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1800米高山的原生态野茶树,6至8万颗芽尖才能制成一斤金骏眉,是可遇不可求之红茶极品。
记忆里,是堂妹六七岁的时候,学校六一儿童节表演节目,堂妹做全校表演节目的报幕员兼表演歌舞。流利清晰悦耳的语音,征服了台上台下全部的老师同学与观众。后来也没有上什么高等学府,结婚生子后凭借自己的天赋与不懈努力,如今已快人到四十,气质风韵自不减当年,事业更是如日中天。
开始接触普洱茶,缘于网上爱茶如命的老友恶人的推荐。恶人网名善?恶!恶人是他的自称,也是群里众好友对他的昵称。对于茶他是颇有研究,各种茶只要他看一眼,几乎可以断定茶的年份价值与功效。承揽钢架结构工程之余,他会上山砍伐竹子做茶夹或者网上淘来各式精致茶具赠与众好友。群里经常看到他自己在外地盆栽的兰花与茶几上精美的茶碗。积极努力的工作之余,养花喝茶是他最大的爱好。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与恶人相识最大的感悟。
据他推荐,我托小姊妹从茶城捎回两块儿普洱,以及一盒陈皮普洱。
百度说,普洱茶因产地在清朝时属云南省普洱府(今普洱市,2007年为思茅市)而命名。我一直以来肠胃不好,而普洱茶有治理肠胃,解油腻之功效。据说主食为牛羊肉及青稞的西藏人,没有茶就会生病。而陈皮普洱,结合陈皮与熟普洱茶的功效特点,保健功能顺气理中,健脾,燥湿。化痰止咳,能散,能泻,能温,能补,能和,调脾快膈,通五淋,疏肝润肺,消积化滞。果味清香和甘醇爽甜,配搭一绝的清甜甘美。 看来,余生的日子里,可供选择的茶非普洱莫属。
昨晚躺床上,草稿箱的稿子潦草码成,正要按发送,一个念头闪入脑海,虽然蓝群里说,茶韵征文最后一天,有稿子的可发邮箱一起推送,当我看时间的时候,已经是22:38,这个点儿发过去,自己的码字水平,又得害老友与编辑们辛苦夜战到几点了?用蒋新民委员长的话说,我们只是热爱文字的一群,都不会刻意去争什么。因此,心里释然,放下了手机睡觉。待今天自己翻看几遍,再投邮箱。不做征文竞争,只做闲散文字在香落留个足迹。
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茶种类繁多,各种档位的茶应有尽有,适合你喝的茶却仅有那么几种。品茶的同时,也是在品味自己的人生。
品适合自己的茶。过好适合自己的人生。以茶待友,用心做人,茶如人生。
品茶
西安城里,有一帮弄艺术的人物,常常相邀着去各家,吃着烟茶聊聊闲话。有时激动起来,谈得通宵达旦,有时却沉默了,那么无言儿待过半天;但差不多十天半月,便又要去一番走动呢。忽有一日,其中有叫子兴的,打了电话,众朋友就相约去他家了。
子兴是位诗人,文坛上很有名望,这帮人中,该他为佼佼者。但他没有固定的住处,总是为着房子颠簸。三个月前,托人在南郊租得一所农舍,本应是邀众友而去,却突然又到西湖参加了一个诗会,得了本年度的诗奖。众人便想,诗人正在得意,又迁居了新屋,吃茶闲话,一定是有别样的滋味了。
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并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着绿。
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
打问该去的村子,旁人已经指点,问及子兴,却皆不知道,讲明是在这里住着的一位诗人,答者更是莫解,末了说:
“是×书记的小舅子吗?那是在前村。”
大家啼笑皆非,喟叹良久,凄凄伤感起来:书记的小舅子村人尽知,诗人却不知其然,往日意气洋洋者,原来是这样的可怜啊!
过了一道浅水,水边蹲着一个牧童,正用水洗着羊身。他们不再说起诗人,打问子兴家,牧童凝视许久,挥手一指村头,依然未言。村头是一高地,稀落一片桃林,桃花已经开子,灼灼的,十分耀眼。众人过了小桥,桃林里很静,扫过一股风,花瓣落了许多。深走五百米远,果然有一座土屋,墙虽没抹灰,但泥搪得整洁,瓦蓝瓦蓝的,不曾生着绿苔。门前一棵荚子槐,不老,也不弱,高高撑着枝叶,像一柄大伞。东边窗下,三根四根细竹,清楚得动人。往远,围一道篱笆,篱笆外的甬道,铺着各色卵石,随坡势上下,卵石纹路齐而旋转,像是水流。中堂窗开着,子兴在里边坐着吟诗,摇头晃脑,得意得有些忘形。
众人呼叫一声,子兴喜欢地出来,拉客进门,先是话别叙情,再是阔谈得奖。亲热过后,自称有茶相待,就指着后窗说:好茶要有好水,特让妻去深井汲水去了。
从后窗看去,果然主妇正好在村口井台上排队,终轮到了,扳着轱辘,颤着绳索,咿咿呀呀地响。末了提了水罐,笑吟吟地一路回来了。
众人看着房子,说这地方毕竟还好,虽不繁华,难得清静,虽不方便,却也悠暇,又守着这桃花井水,也是“人生以此足也”。这么说着,主妇端上茶来,这茶吃得讲究,全不用玻璃杯子,一律细瓷小碗。子兴让众人静静坐了,慢慢饮来,众人窃窃笑,打开碗盖,便见水面浮一层白气,白气散开,是一道道水痕纹,好久平复了。子兴说,先呷一小口,吸气儿慢慢咽下,众人就骂一句“穷讲究”,一口先喝下了半碗。
君子相交一杯茶,这么喝着,谈着,时光就不知不觉消磨过去,谁也不知道说了多少话,说了什么话,茶一壶一壶添上来,主妇已经是第五次烧火了。不知什么时候,话题转到路上的事,茶席上不免又一番叹息,嘲笑诗人不如弃笔为政,继而又说“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自命清高。子兴苦笑着,站起来说:
“别自看自大,还是多吃茶吧!怎么样,这茶好吗?”
众人说:“一般。”
“甚味?”
“无味。”
“要慢慢地品。”
“很清。”
“再品。”
“很淡。”
子兴不断地启发,回答都不使他满意,他有些遗憾了,说:“这是龙井名茶啊!”
这竟使众人都大惊了。他们住在这里,一向是喝着陕青茶,从来只知喝茶就是喝那比水好喝一点的黄汤,从来不知茶的品法;老早听说龙井是茶中之王,如今喝了半天了,竟没有喝出特别的味儿来,真可谓蠢笨,便怨恨子兴事先不早说明,又责怪这龙井盛名难副,深信“看景不如听景”这一俗语的真理了。
“好东西为什么这么无味呢?”
大家觉得好奇,谈话的主题就又转移到这茶了。众说不一,各自阐发着自己的见解。
画家说:“水是无色,色却最丰。”
戏剧家说:“静场便是 *** 。”
诗人说:“不说出的地方,正是要说的地方。”
小说家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
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
众人哈哈一笑,站起身来,说时间不早了,该回家去了,就走出门来,在桃林里站了会,觉得今日这茶品得无味,话也说得无聊,又笑了几声,就各自散了。
作于1981年5月17日午西安
导读
无味而至味
《品茶》和《茶事》不一样,虽然都是写茶,《茶事》是回忆与茶有关的事情,《品茶》则在一个“品”字。
文章主要是写一帮朋友到一位叫子兴的诗人家品茶。大家兴致颇高、期待极大,一则是子兴刚在南郊租得一所农舍,二则子兴刚从西湖捧得本年度诗奖归来。
因为去处是在郊区,一行人也算是顺便来了一次踏青,边走边欣赏了城郊的初春景色。“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路上行人“悠闲,醺醺然”。作者说,“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什么妙味?也许是一种淡淡的柔软的蕴藏着生机的味道。路途中,打听子兴住处时还闹了笑话。问村民一位叫子兴的诗人家在哪里,答者说:“是某书记的小舅子吗?”大家凄凄感伤起来,村民只知道书记的小舅子,却不知道诗人,子兴究竟是有名呢?还是无名呢?也许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吸取了教训,不再提诗人名号,只问子兴。终于在一片桃花林深处,看见摇头吟诗的子兴。子兴的农舍异常拙朴,土屋篱笆、荚子槐细竹。
接下来就进入此行的目的——品茶。子兴特地让妻子去深井汲水煮水,用细瓷小碗泡茶,并且叮嘱要“先呷一小口,吸气儿慢慢咽下”。大家全然不放在心上,一边猛喝半碗茶一边闲聊。作者说“君子相交一杯茶”,这句话既道出了朋友间的君子之交,也道出了他们的品味追求。贾平凹曾经说过“吃茶是品格的表现,是情操的表现,是在浑浊世事中清醒的表现”。然而,这次的品茶,终究还是匆匆而过,大家更惬意于那天南海北的闲聊。读到这里,读者也会有困惑。文章题目叫《品茶》,可是作者并没有渲染笔墨来“品”茶,读得甚是无味。其实文章至味在最后。
子兴最后问大家,茶如何。大家说“一般”“无味”“很清”“很淡”子兴很是失望,最后告诉大家,这是龙井名茶。大家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责怪子兴事先不说明,其实从之前子兴郑重其事地层层铺垫(井水、瓷碗),就应该能猜到今天品的是名茶。又怪龙井盛名难副。最后讨论“好东西为什么这么无味呢?”众人的一番见解应该是全篇最具意蕴的地方。
画家说:“水是无色,色却最丰。”
戏剧家说:“静场便是 *** 。”
诗人说:“不说出的地方,正是要说出的地方。”
小说家说:“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
子兴说:“无味而至味。”
评论家说:“这正如你一样,有名其实无名,无乐其实大乐也!”
品“无味”的龙井名茶,而至品各种艺术“无味”的境界。拓展了意蕴,回味无穷。子兴的一句“无味而至味”,道出了所有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使得子兴的形象立即饱满起来。评论家评子兴的话呼应了前文村民不认识诗人的情节,呼应了子兴隐于世俗中的清雅。
我们读《品茶》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个“品”的过程。慢慢读、细细品,读到最后,才能品出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东西。苏东坡在《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说“人间有味是清欢”。“西安城里,有一帮弄艺术的人物,常常相邀着去各家,吃着烟茶,聊聊闲话。”这何尝不是清欢?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茶的优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茶的优美散文:茶之韵
溶溶月,淡淡风。我静坐在窗边,手捧一杯清茶,时不时低头呷一口,时不时抬头望月,月光皎洁,清风习习,茶香悠然,陶醉于这般的闲情逸致,迷上口中那一口的润,痴狂于唇齿间,茶的无尽韵味。
茶自有茶的雅致。如果单为解渴,或许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急不得恼不得,情急口渴的人早早离它而去,三大杯凉水下肚,马上去忙别的了。咖啡有本身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醇,果汁有鲜甜,汽水有沁爽,但它们都没有茶的清逸和悠然。
人说,?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说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由此我以为,茶的雅致就在于它能给人清静的心境,能给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茶使人心静。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行人也总是步履匆匆,精神紧绷得如同一根弦,无比紧张。一方面,人们依赖于咖啡,但是再香浓的咖啡,也无暇细细品味,匆匆喝上一大口,又被堆积如山的工作所淹没。
另一方面,人们又渴望心静、心安、心清的状态,好像水中皎月,祈盼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愿景。蓦然回首,方才意识到真正值得我们为之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其实很简单。茶使人心静,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清醇,暖暖的一份真情。
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中感悟着人生的真谛。所谓?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品茶之味,悟茶之道,就是要用雅性去品,要用心灵去悟。
?寒夜客来茶当酒?,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茶的气质,跟万籁皆寂的夜晚契合。这些名山秀水间的灵物,经过杀青和炒揉,褪尽水分和颜色,安详地沉睡过去。水是茶的魔法师,冲茶是悄声唤醒那些睡去的青芽嫩叶。
最令我着迷的,是泡茶过程的繁琐和仪式般的庄严。清水净手,调匀气息,一招一式地冲泡,心平气和地观赏。刚沏好茶时,并不马上品尝,先闻闻茶由淡转浓的香味,感受被茶香围绕的欣喜。
?茶秉天地至清之气?,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亮的,幽幽散发着香味,看得见茶在水中慢慢释放出的精华。茶的生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历经四季的风雨,饱受每天的霜雾雹露,所以我们喝到的茶,是大自然的一份珍贵馈赠。
以至于我们喝茶,往往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心中的浮躁也可在茶的滋养下缓一缓,逐渐平复心境,达到物我皆忘的境界。由此看来,所谓喝茶,喝的是日月沐浴之下,山水滋养之中,一年四季流动的自然之气。
茶之韵,在于那一抹淡淡的绿:能听见山风,能感觉到阳光雨露,唤醒出茶的前世今生。茶之韵,在于喧嚣城市中的回归自然,平复心情的清心静气。茶之韵,在于在袅袅茶香中感受到清淡里的隽永悠长,瞬间即永恒。
有关茶的优美散文:我与茶的故事
老舍曾说,烟酒虽好,却是男性的?粗莽、热烈、可也有火气?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我想,我若是男儿身,也必定是嗜烟酒的,只可惜今生已不曾有这样的机缘。但犹记得孩童时,邻里有新婚之人,我们小孩子们大都热爱闹洞房,只为看新娘子或讨喜饼吃。我随着一群男孩子们前去,新郎官出手阔绰,额外给我们这帮孩子们一人一支喜烟。看他们都点燃起,我也随他们点起吸了两三口,学着他们的样子吐烟圈儿。
回到家急不可待地告诉正在烙煎饼的母亲,我吸烟了。生怕母亲不信,还张大了口吐气让母亲闻闻嘴中残存的烟草味儿。不记得母亲当时数落的话语了,只记得当时自己的欣喜之情顷刻间荡然无存,本引以为傲的事情,刹那间,成为一种羞耻。这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吸烟经历,在那个少不更事的孩童时代。
对于酒,虽颇能喝几杯,但知其伤身未敢常喝多喝也。老哥常常教导,出门在外,女孩子一定不要沾酒,若开了个头,混出个酒名,以后恐怕难以脱身。才使自己的热爱消失殆尽,每年大概唯有母亲生日和春节之时才小饮几杯,也仅限于红酒而已。
而茶,是我一生的伴侣。
人,都是受环境影响的。我之所以从小喝茶,是源于奶奶家的?以茶待客?和姥姥家每晚的?茶话会?。从刚记事起,不论去奶奶家还是去姥姥家,总是先喝几杯热茶。久而久之,这喝茶的习惯便养成了。大学时期,是我喝茶最凶的日子。几乎每晚必饮几杯,说来也奇怪,不管多晚喝茶,也总能酣然入梦。但一喝coffe,哪怕只一杯,晚上定失眠。记得英语六级考试时,因是下午考,担心精力不足,进考场前特意喝了杯coffe。果然有效,不但精力十足,乃至晚上久不能寐,想起来甚是神奇。室友都知道我这个喝茶的爱好,还在生日时特意一起给我买了套茶具,制作成一个花篮的模样,还镶有粉色的蕾丝花边,一直未曾用过,不知是否安好如初。
十几年前,姥姥家的院子里,栽种过一株山茶树。每年春天都能喝到新茶,都是自己采摘,自己炒制而成。只是后来小姨把它砍了去,让我惋惜至今。那是一株有故事的山茶树,关于亲情,关于爱情。
没有了山茶树,但并未羁绊住姥姥家喝茶的节奏。
一年四季,姥姥家每晚都是高朋满座,颇有点林徽因的文学沙龙之韵。只不过姥姥家的客人都是些本村的老人们罢了,他们夜夜高谈阔论,奇闻异事、各种见解、方圆百里的新鲜事儿,在此均能略听一二。姥姥因为弓腰的缘故,加上家里人口众多(我有六个舅舅和两个姨),常年累月在家操持家务,极少迈出大门过。
可是,姥姥似乎对外面的世界十分了解,就连电脑手机这些电子产品都能如数家珍,我想这是归功于每晚的?茶话会?。每晚晚饭后,姥姥就开始烧水,沏茶,慢慢地,老人们就渐渐而至。特别是冬夜,围着炉火,烟雾缭绕,别有一番景致。小的时候,厌恶满屋子的各种气息,不敢言语,唯有忍着。
后来大了,和姥姥姥爷同龄的人也渐渐稀少,逐年减少人数。如今也不晓得还有没有人前去喝茶,谈笑风生。只怕是仅有二老落寞地过活,我多么希望仍能有那如许的人儿,伴着姥姥姥爷,即使他们吸烟再甚重,我也不会反感,只有感激。
因为人多,姥姥家冲泡的茶自然不是什么好茶。多半是些茶叶末子,小卖部里十块钱可以称一大袋,够喝很久很久。老哥工作后,每年回家总是给他们带些上好的绿茶。有一次,我和姥爷打趣道,这些好茶不必每次都拿出来分享,留着和姥姥喝行了。可姥爷却说,还不如他的茶叶末子好喝,罢了!心意到了即可。又或许,姥爷是怕我们花钱。
与姥姥家的热闹相比,奶奶家可谓清静之地,更适合一个人独品。庭院虽浅浅,却有石磨、洋槐树、梧桐树、老井相伴。若夏日将至,偶得蝉鸣和鸟语,看着蝴蝶在院中嬉戏,桌边一把摇椅,一壶茶,喜不自胜,解暑的一剂良方也!
爷爷生平最爱旱烟和茶水,每每总是烟袋不离手,做木工活倦了,一袋烟,一杯茶。一副怡人自得的模样!因为家境尚可,奶奶家比姥姥家要早喝多年的好茶。其实,茶也不在优劣贵贱,关键是看心境及共饮之人。一家热闹,一家清静;一家人众,一家人寡,可都是开怀畅饮,乐不思蜀的境界!
虽然饮茶时间尚久,但说起泡茶的茶具,还数奶奶家更为讲究些。雕刻有龙体的紫色砂壶,古朴中不乏精致。每次去奶奶家喝茶,奶奶总是掀起盖在上面的花布,端出茶壶茶碗,茶碗必定是倒扣着的。喝时也特别讲究,总是第一杯要倒掉少许,所谓敬天地,而后方可尝这杯茶水,继而品第二杯。若是两个人,此时第一泡水差不多已毕。换做第二泡水,色泽、口感最是恰当,入口不苦,却回甘浓烈。而第三泡水就缺乏些生机,太过平淡。
《红楼梦》中妙玉有?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的高论,在我看来,这里的?杯?应该理解为?泡?。有林老先生所秉持的?三泡?之说佐证: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了。不过,林老先生的演绎似乎没有什么韵致。不如董桥在《我们吃下午茶去》一文中,将明代许次纾的?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巡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重新演绎为: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
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物。饮茶,是最朴素、淡泊的美事。
只需一间陈设简单、干净、空旷的小屋即可,看着茶叶在沸水中的起起伏伏,想像着采茶姑娘头戴斗笠,面遮纱巾,唱着山歌,在清露欲滴的早晨劳作。只为挽留这茶的最好年华,闻一闻,饮一口,慢慢咽下去,怎一个沁人心脾了得!
前些年,有朋友送给老哥一套茶具,青绿色,特别好看。老哥也因此常常饭后喝几杯,夏喝绿茶,冬喝红茶,特别养生。我也因此随之一起消遣几杯,于我,还是偏爱绿茶,绿茶绿茶,一池碧波,缕缕清香。有人言:绿茶之妙,妙在清淡。而我最是独爱这份清淡,红茶色泽之浓重,让我味觉失灵。
要说这中国茶史,自己还真得需要学习学习,只知道这茶史第一人是陆羽,字鸿渐,昵称?渐儿?。我之所以记得,是因为想起钱钟书的《围城》里面的男一号方鸿渐。都为鸿渐,但时代、意境全然不同。话说这陆羽煮的茶被唤作?渐儿茶?,有?世有渐儿茶、而禅师在何处?的流传故事。
对于真正的知音而言,最好到不可替代,好到不能容忍退而求次。所以才有?高山流水?之旷世创作,有?渐儿何时归来?的喜悦之情。世人的赏识与否与灵魂无关,荣华富贵与内心也无关,只是人生在世,如果有这样的一个知音?不论多么寂寞,多么荒凉。即使一期一会,心里流淌的,颜面浮现的,只需一抚琴,只需一杯茶,便知是谁的心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知己吧!可世人能有几人觅得呢?不关乎身份地位,不关乎富贵卑贱,不关乎才貌丑美,不关乎物质精神,只要彼此心意相通,只要你懂我懂,就足以应对这浮躁如斯的世界。
一直以来的有一个关于家的小梦想,那就是有一间不用太大的书房,里面有张古木的书桌,带有两把红木座椅。茶具不必太过讲究,每晚饭后,或者周末闲杂时光,把自己圈在书房里,伴着缕缕茶香来品尝书香,人生岂不快哉!
有关茶的优美散文:心茶
心若澄澈,如泉水。便可以沏一壶生活的茶,品一生琐碎,读一世繁尘。
水的清明,激活了茶的灵动,呷下沉淀地过往。
那一刻才明白,茶是睡着的。它揽了一怀春月;拢了一腔明媚;含了一湾柔露。终了前世的一颗凡心。就这样,静候着一溪叮咚之音的唤醒。如果暂不考虑水的思想。只读茶,它们真的是一粒粒,一芽芽的梦。各自揣着各自的相同,也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就在打开茶罐的刹那,仿佛有诸多的心事,等你阅读。诸多的过往,等你诠释。茶者,若抱着一颗沉静的禅心去思想。会聆听到天籁之外的动听。
其实木香的茶匙,只是囫囵地索取。一瓢清水,才是悦耳的吵闹。怀揣着水月静心,俗外菩提。报以一颗心的初衷,在竹风清影曼舞婆娑间。涤荡去心尘,静下来,嗅一缕茶香,那被沸水唤醒地重生精灵,在娓娓道来人世间前生今世的情缘。可以看见,僵硬在怎样的温柔里舒展,生命又如何的在积怨中剥茧怒放。往往,我们所希冀的会不经意地在指尖溜走,那是因为缺少回绕的情愫。生活的历练,又如何不是品茶的心得。
茶有浓有淡。心有喜有悲。茶如心,在许多的时候有不同的味道,每次唇齿间的萦绕,最终注入心田,都是你喜欢或不喜欢,但一定是割舍不掉的。浓了浓喝,淡了淡喝,纵有万千滋味,都不免是沧桑的轮回,世事的弯转。而此刻的人心,有的苦了一生,有的却风轻云淡。
其实从容才是享受,享受云天之外的辽远,享受草木之间的余香。没有比从容地享受生活,更惬意,更舒心。若都能在行云流水间,温润其心,修炼质朴,不带走一片云彩。在松风林涛中,不沾染一抹色泽。这又何尝不是一几一凳一壶一盏的闲云之情呢。
行到山穷水尽处,正是坐看云起时。其实不是逃避,是欣赏那份淡然与恬静,简洁和清雅。
喝茶,往往又是品心,无论是陶杯玉盏,还是竹盅瓷碗。都不妨碍你对茶的执着,即使一丝苦涩的余味,也会温热心酸的齿寒,泪眼的冷清。就这样,如水的日子涓涓细流,滋润了一颗心的清淡,一颗心的悲悯,修行参透生活的禅理。得失在计较中丢弃了价值。贫富在人情上迷失了尊卑。
好坏在人心里衡量出轻重。荣辱在行为上表露着高低。一颗被茶洗过的心,澄澈醒透,纤尘不染。有野泉潺潺流过的简单,也有茶香氤氲的静美。深林处的暮鼓晨钟和浅水间的若隐若现,都是心茶的意境。也许心怕被惊扰,也或怕惊扰了其他,就这样,独自固守着那尊灵佛,那瓣心香。在简清安宁的空明里,一花一叶皆化作青莲。
在茶的世界里,没有这么多眼前身后的纷扰,也没有那么多炎凉冷暖的无常。只是自然的生,自然的死,貌似平平,实有深意。茶本就一灵物,天蕴地育,至清至洁,汲日月之魂山水之魄。所以远胜我们红尘凡心,更是人力所不及。在左右人习性的同时,而让人不知。
仿佛一片叶子,被花香浸过。被雨水淋过,微醉微醺地随风摇曳。最后在暮秋凋零,却已不是春天的那瓣了。人生也如此,经历过太多风雨浮沉后,那份坦然,那份宁静。远观近看都是精致,路过尽成风景。在闲暇之余,不妨把心包裹在茶韵里,回味着齿颊留香。
如果把日子都泡在茶里过,必定收获碧水云天,清香曼妙。即使在繁市闹区也能浅吟低唱。不为廊前飞燕扰,不为花叶凋残忧,存弃无谓,一切皆随它去。其实品茗,也是品人生,无论是?红泥小炉,娈婉卯童?的香醇精致,还是?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的粗淡清贫,都一饮而尽。好坏不在茶,而在人心的阴晴进退中。
坐下来,静静地喝杯茶。
有关茶的优美散文:
1. 关于茶的唯美散文
2. 关于茶的美文优美散文
3. 有关茶叶的优美散文
4. 描写茶的散文
5. 关于品茶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