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真题怎么利用

科学作者 / 姓名 / 2025-10-13 03:08
"
1、以题为本,探索真题思路对于从来没有练习过主观题的同学来说,一下子就进入主观题操作的确难度太大了。建议同学们不妨以之前

1、以题为本,探索真题思路

对于从来没有练习过主观题的同学来说,一下子就进入主观题操作的确难度太大了。

建议同学们不妨以之前某一年的真题为例,从审设问开始,然后把答案中的每个角度用数字标出来,分别对应设问试着用自己的思维找到它的角度。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慢慢建立从设问到答案的思维方式。

2、独立思考,模拟思维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试着放开答案,自己来独立完成主观题。这个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审题,从而找准答题的所有角度。

例如2014年35题第二问“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这一问里,首先审出的角度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接下去审出的角度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即改革开放是个过程。

最后基本矛盾中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这样一番思索后,主观题解题水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3、从参考答案中学技巧

对照答案不是对照语言而是对照角度。

一般说来,参考答案的文字是很精炼的,但是在这些精炼的文字背后却有着几个层次,要弄清楚答案的设计者是怎样展现这几个层次的。

例如每年真题中的34题考核的都是哲学原理,在参考答案的设计中总有这样几个层次:

一是基本原理展现;

二是基本原理与设问所体现的具体现象间的分析;

三是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

往往当我们把这些层次分析清楚的时候,自己解答主观题的层次也就慢慢明了了。

分析题的审题是答好题的重要条件。最近几年分析题的设计是越来越灵活了,但是它再灵活,也总是有与它相对应的考试知识点,这个知识点是不会超过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的。所以,如果分析题所提问题不是很明确的话,大家首先要花很大的功夫看看这个题目究竟是要考哪一章的哪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了解了,也就完成了答题的一半.

为了搞清分析题的题意,就是细看题干提供的信息。要“四个细看”:第一是细看分析题的导语,比如下面是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材料,比如说下面是有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材料,下面是有关中国收入分配的材料,这句话实际上已经把这个问题的大范围界定了,这是第一。第二要细看材料,现在的题往往是单材料或者双材料,2004年的两个题都是双材料,很少有多材料就是三个材料以上的,一定要把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共同点蕴含的信息搞清楚。第三个对于材料的出处大家要细看,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这样和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比如说王明的著作、陈独秀的著作、毛泽东的著作,名字一出来,实际上他的观点基本上就出来了。第四是认真的看提问,提问要联系起来,不要只看一个提问,把这些提问都联系起来,再一个一个地看。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年哲学出了一道关于闻一多的题目,说闻一多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在课堂黑板上写了一个数字2+5=?,开始学生不知道问什么,后来闻一多又问一遍,学生答2+5=7,闻一多说2+5=7在数学上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上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马驰骋》的图画让学生欣赏,图上前面两匹马,后面五匹马,给人的印象却是万马驰骋。这样一个事情最后有两个提问,第一个提问:既然数学领域2+5=7是颠覆不破的,为什么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如果大家是孤立地看第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都不知道这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感到很困难。如果把第二问联系起来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题目设计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想在第二问里对第一问有一些提示,第二问是: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很显然第一个问题就是讲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问题。2+5=7是理性认识;2+5=10000是艺术想象,非理性认识。所以先要把题目搞清楚,然后再来回答,不要孤立地看一个提问,把整个题目的提问都看了然后再逐个回答问题,因为后面提问往往包含着前面提问的信息,命题当中就包含了一些提示在里面

.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