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历史的角度就不会有好人和坏人之分了,当你想把某个人从历史的角度来划分的时候,以好坏来划分根本就是错误的,司马懿篡了曹家的江山,那对曹家就是坏人,对司马家那就是好人,当然了我这个说法肯定不是从历史的角度了,只是想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我想表达的意思。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绝对化,任何绝对肯定或否定都不能得出正确的论断。要对这一人物的所有事例全面地了解,不能以点带面。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先要叙述史实依据。然后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看其历史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促进还是阻碍,或个人品质是优是劣来进行评价。然而许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充满矛盾,评价时要看其主流(主要方面),依据主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大概就是这样,可能还有一些没说到的,希望你能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
当今学术发展的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加强。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性非常强,具有极其完整的、宽阔的历史美学价值。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知识,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感悟、体会美的目的,扩展历史的美学欣赏价值。
一、历史包含了丰富的美育知 识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史以来人类为了进步与和平,致力于生产、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正义斗争邪恶的震撼天地的创造;从传说中的仓颉创造原始文字起到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甲骨文的出现,直到今天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书法荟萃,每一种文字的出现与演变,无不展示着一幅幅生动的美丽的历史图画;而每一个民族的幼年都是在传说和歌唱中度过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一篇最古的诗歌,常常是一个民族最早的历史,如:《荷马史诗》反映的是上古时期希腊人的历史,史称“荷马时代”。一个民族的最早历史又往往搀和着许多英雄传说、神话和爱情故事;而原始的舞蹈往往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那个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戏剧又是原始舞蹈演变出来的一种艺术。小说、诗词、民歌、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丝绸艺术、陶瓷艺术等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历史艺术美;那些影响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事件所展现的震撼人心的美;秦始皇的创造艺术、汉高祖的领导艺术、魏武帝的谋略艺术、唐太宗的用人艺术、宋太祖的统治艺术、元太祖的军事艺术、明太祖的制胜艺术、康熙帝的治国艺术等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中,曾起过主导作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所呈现出的思想与行为的美;促进人类进化孕育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美;产生工具由简易的木棒、石器到玲珑剔透的玉器、铜器,坚硬的铁器,直到气势壮观的微妙无比的大机器,古代美术作品中那种表现力量和劳动光荣的强健人体美,像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这样规模宏大的劳动场面,原始人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无不显示出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美;人类社会进步呈现出的崇高与悲壮美,如巴黎公社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而浴血奋斗,就具有无比壮丽的美。
二、历史学科具有立体的美学价值
美,能丰富生活,怡悦性情,启发思想。美育,能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与文学、建筑、音乐、美术、书法、数学、心理学、环境学、人口学、政治等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较强,其美育内容是丰润与意味深长的。
首先,历史教材中的文学故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神话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历史知识的文学故事性可以说是历史美学欣赏的重点;歌谣、诗词等,既概括了理性历史,又在激情的抒发中洋溢着美学特质;课本中讲述的历史上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如绘画、雕刻、雕塑、书法、建筑、音乐、舞蹈等都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美学的历史材料,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情感。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历史课本中阐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如人类文明大都发祥于水源丰富、气候
湿润、土地肥沃的大河流域,这里有着古代劳动人民生息、繁衍的良好自然环境,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以至于恶化;也可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建筑材料、风格特点、结构设计、风光景色的分析,看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这样既可树立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又可培养其具有科学的审美情趣;另外,人类为改善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科技发明,其艺术加工的经过和结果就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也可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体味。
历史美育能使学生领略自然美、崇尚心灵美、欣赏艺术美,发出美的咏叹。
三、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感悟——体会美的目的,注意与边缘学科的渗透,使历史的美学欣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板书设计、电教美育等是进行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
首先,美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历史知识是史论结合的科学的历史知识,是客观存在和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人们对过去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用真实的语言,依据历史材料作逻辑性的表达,对历史知识做科学推断,不能华而不实,这就要注意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如数学、地理、生物、哲学之间的联系。
其次,板书设计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性。板书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应具有艺术美,能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享受。板书形式可分为图示式、结构式、线索式、辐射式、表解式等。
独特而美丽的字迹,优美的板书造型,鲜明的色彩,外加生动的语言,情景交融,使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总之,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潮之中,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这有助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