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民间谚语,意思就是:到了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时,上有烈日当头,下有湿气蒸腾,天地之间简直就像一个大蒸笼,因此,人们就有了“上蒸下煮”的感受。这句谚语是用形象化的表述,说明了小暑、大暑是夏季最炎热的时节。
的确,小暑、大暑这两个节气正是一年之中最为炎热的时节,就像古诗中所说的那样——赤曰炎炎似火烧。
一、“小暑大暑”的含义
小暑、大暑两个节气之名就包含了“炎热”的意思。
古人形象地说:“暑,煮也,热如煮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暑”就是“煮”,当“暑”到来的时候,天气就热得像煮东西一样。
这个说法还是用了形象化的比喻,是把“暑”比喻为“煮”的。而“暑”的真正含义是“热”。因此,小暑就是小热,大暑就是大热。所以,相比较而言,最热的还是大暑,当然,小暑已经是很热了。
正是因此,民间俗语就有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说法,这都说明了这一时期的炎热程度。
小暑民间谚语如下: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代表着夏天已经进入到了中期。下面是一些与小暑相关的民间谚语:
1."小暑大晴,管土要三足。"意思是小暑天气晴朗炎热,此时需要加强对庄稼土壤的管理和保护。
2."小暑大雷,禾苗遭殃。"意味着小暑时节常有雷雨,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农作物,会对庄稼造成损害。
3."小暑蒸桑叶,半夏栽过后。"这句话指的是小暑时节适宜养蚕,此时正是桑叶供给充足、蚕宝宝生长发育的好时机。
4."小暑大暑,热浪从头打。"表示小暑过后,进入到大暑,炎热的天气会持续加剧。
这些谚语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小暑时节的观察和体验,一方面提醒人们注意天气的变化和农田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描绘出了小暑时节的气候特点。请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谚语使用。
拓展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