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所说的杭育杭育派认为什么是诗歌起源

科学作者 / 姓名 / 2025-10-10 10:33
"
鲁迅先生对于诗歌的起源有过一个精辟的见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的人在要进行体力劳动之时,为了统一行动,会发出有节

鲁迅先生对于诗歌的起源有过一个精辟的见解,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的人在要进行体力劳动之时,为了统一行动,会发出有节奏的“杭育杭育”之声,并有解疲之附带作用,这第一个发出声音的人就是第一个文学家,要把这个记录下来的就是第一个作家,他们可以称为“杭育杭育派”。

原始歌谣产生于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文字记录的原始社会,为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之一。原始歌谣,源于先民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减轻疲劳、激发劳动热情,而喊出的劳动口号,后随先民思维能力、发音器官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有节奏呼喊渐为有意义的、富于韵调和节奏感的语言所代替,真正的诗歌(即原始歌谣)产生。因为口头集体创作,没有文字记录,绝大部分原始歌谣失传,古籍中偶有记载,也多为后人伪托。比较可信的上古歌谣,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中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等。 现存原始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

1、劳动歌谣。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为古老猎歌,反映了先民的狩猎生活,再现了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兼含总结劳动效率的目的和功用。

2、祭祀歌谣。如《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此为年终腊祭百神时的咒语式祭歌,带有命令色彩,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虫、草木各归其位,各尽其职,以保护农作物的生长,不要危害人类。语辞坚决而凌厉,表现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带有较浓原始宗教意识。

3、婚恋歌谣。如《周易》爻辞《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此为上古野蛮抢婚风俗的歌谣。

4、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写战争胜利归来情景,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卧休息,有的因失去亲人而伤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