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中涉及到的生物学家的名字~发明~以及做的相关实验!!

商业作者 / 姓名 / 2025-10-10 09:09
"
必修一第一章 1、19世纪30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

必修一第一章

1、19世纪30年代, 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论证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 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 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R·Hooke)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但是他们并没有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第2章

英国科学家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第3章

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

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

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第4章

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5、1988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

第5章

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 1799),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关于酶本质认识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

酶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3、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结构里,后人称叶绿体。

4、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要求看必修一P100分析)

5、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1733— 18o4),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科学家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长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第6章

1958年,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必修2第1章

1、19世纪中期,孟德尔(G.Mendel,1822-1884),奥国人,通过豌豆等植物的杂交试验,于1865年,在当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2、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叫做基因

第2章

1、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2、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被称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奠基人,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律,人们称之为遗传第三定律

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1944年, 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J.D.Watson,1928一)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及同事提供DNA衍射图谱

1952年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提供重要信息A=T G=C

第7章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生物学家

简而言之,以生命无研究对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称之为生物学家。因为生物学可以分为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所以生物学家又可以细为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微生物学家等。

著名的生物学家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孟德尔和达尔文一样是生物学的创建者。然而,孟德尔的研究者远远少于达尔文的研究者。研究达尔文的传记、专著、论文、评论汗牛充栋,在生物哲学、生物学历史研究的学术期刊上,几乎每一期都少不了研究达尔文的论文,而研究孟德尔的却难得一见。显然,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难以比拟。达尔文是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数一数二的巨人,名字出现在所有"有史以来世界十大伟人"的名单中,甚至在身前就已被视为可与牛顿比肩的伟人,拥有丰富的思想和无穷的魅力,他的发现对人类社会有极其宽广、深远的影响。而孟德尔显得很普通,甚至一直有学者怀疑他是否算得上科学天才,他的形象是被后来的"孟德尔主义者"有意拔高的。他在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当所谓"孟德尔定律"在1900年被三位科学家同时重现发现的时候,他们都声称自己已独立地做出了同样的结果,是否果真如此是很值得怀疑的,但他们都敢于同时如此声称,至少也说明了"孟德尔定律"在当时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如果孟德尔不曾存在过,历史的进程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研究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文献数量如此悬殊,还有一个因素:有关达尔文的原始史料无比丰富。他身后留下了多达172卷的著作、论文、笔记和书信,光是他27岁之前所写的书信汇集出版时就多达702页,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生平研究者永远不愁不会挖掘出新东西。而孟德尔在身前极少发表著述,逝世后不久其手稿又被全部烧毁,现在所能找到的全部原始材料,不过是几篇论文和报告,一份申请中学教师文凭时写的简历,十几封书信和两首少年时代写的诗,一天时间就可全部读完。

如何用如此稀少的原始史料写一部孟德尔传记,是一大挑战。一个办法是采访孟德尔的亲属好友、同事、学生,以口述补充文字的缺乏。早在1924年伊尔提斯(Hugo Iltis)就这么做了,他在这一年出版的《孟德尔生平》(Life of Mendel)一书向来被视为孟德尔的"标准"传记。1996年,奥雷尔(Vitezslav Orel)收集到了更多的资料,以现代观点写了另一本标准传记《戈里果·孟德尔:第一位遗传学家》。在已有这两本标准传记之后,又没有新的史料问世,认识孟德尔的人也都早已去世,还有必要再写一本孟德尔传记吗?美国专业科普作家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显然觉得有必要。她面向的是普通读者,采用的是文学写法,通过营造历史、文化氛围讲述一个生动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孟德尔生前死后的遭遇无疑是非常有戏剧性的,这本在2000年出版的《花园里的修道士》(The Monk in the Garden)就干脆分成序幕、第一幕、幕间、第二幕、尾声五个部分,就象是一出富有悬念的戏。从吸引读者阅读的角度看,它是很成功的。但是在这本奇特的孟德尔传记中,栩栩如生地再现的,是孟德尔所生活的环境和围绕着他的发现的种种事件,孟德尔本人反而只是个配角,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有关孟德尔本人的史料太少,而作者又不想把传记写成小说,有想象之处也一定用虚拟语气。

作者并非生物学的专家,书中偶尔可见生物学知识错误(比如把染色质当成给染色体着色的染料),也未能深入讨论在介绍孟德尔时不能不面对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孟德尔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会被同时代的人所遗忘?孟德尔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才使得他成为科学史上最孤独的天才,超前了整个时代35年?

并不是因为孟德尔的工作是个冷门。恰恰相反,当孟德尔发表遗传定律的时候,当时的学术界正迫切需要遗传定律。也不是因为他的工作不为人知。在1900年以前,他有关豌豆杂交试验的不朽论文至少被人引用了十余次,引用者有的还是植物学的权威。他也长期与当时最著名的植物学家之一耐格里长期通讯。但是这些人都不觉得孟德尔的杂交研究有什么了不起,甚至颇为不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幸处于巨人的阴影之下。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在生物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研究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从事遗传研究的人,甚至包括孟德尔,都觉得自己也是在解决生物进化的问题--他在1866年的论文中提到,他从事豌豆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对有机体的进化史的重要性决不能低估。"在当时的研究者看来,对进化论而言,物种间的杂交要比物种内的杂交意义重大得多。孟德尔本人也用菜豆和山柳菊从事过种间杂交,他的这些工作在1900年常被植物学家们提到,而他的豌豆试验,看上去不过是个琐屑的小工作,不值一提。

孟德尔被时代所忽略的,恰恰是他的天才之处。以前研究生物遗传的学者,当他们比较子代和亲代的异同的时候,是把亲代做为一个整体,又把子代做为另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的。他们相信的是,亲代存在一种"本质",子代存在另一种"本质",遗传就是这种本质的传递和变化。子代内部的变异被看做是可以也应该忽略不计的偏差,只有其平均的性质才有研究的价值。但是孟德尔在做豌豆试验时,却不抱这种本质论的思想,采用的是群体思维。在他看来,子代群体是由一个个不尽相同的个体变异组成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有价值,值得研究的,个体变异并不是偏差,而恰恰是遗传的表现。因此,别的植物学家在研究豌豆杂交试验时,只停留于对现象的概括描述:第一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第二子代两种性状又都出现了,等等,而孟德尔却知道要挨个挨个去数豌豆种子,每一粒种子都是宝贵的,不可抛弃。

孟德尔的天才之处,恰恰也是达尔文的天才之处。达尔文之前的进化论先驱们,在研究进化问题时,抱着的也是本质论的观点,每个物种都存在着一种代表它的本质,进化就是从一种本质到另一种本质的变化,而物种内的个体变异是可以忽略不计。而达尔文重视的是物种内的个体变异,这些变异提供了自然选择的材料,生物才得以进化。很难说哪一个变异更重要,现在看上去不起眼的变异,以后很可能成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优势变异而传播开去。这种强调群体内部个体的重要性的群体思维,可以说是达尔文的首创。

《物种起源》德语版在1860年出版后不久,孟德尔就已仔细地阅读,并在书上做了批注。孟德尔的论文在1868年发表后,他订了40份单行本,分寄世界各国的权威,其中一份也寄给了达尔文,但是达尔文从来没有阅读它--人们在达尔文藏书中发现它的时候,连页没有割开。这两位生物学的创建者,如果在科学思想上曾经有过交流的话,也肯定是单向的。但无论如何,他们是殊途同归了。

《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13日

孟德尔生平:

孟德尔(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当时属奥地利)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家里帮助父亲嫁接果树,在学习上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尔在布隆大学哲学院学习神学,曾选修迪博尔(Diebl,1770-1859)讲授的农学、果树学和葡萄栽培学等课程。1848年在维也纳大学期间,孟德尔先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学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学家翁格尔(F·Unger,1800-1870),这三个人对他的科学思想无疑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大多数科学家所惯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归纳法,而多普勒则主张,先对自然现象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出设想,然后通过实验来进行证实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应用数学分析来研究物理现象的科学家,孟德尔曾对他的大作《组合分析》仔细拜读。孟德尔后来做豌豆实验,能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成功地将数学统计方法用于杂种后代的分析,与这两位杰出物理学家不无关系。翁格尔当时正从事进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研究变异是解决物种起源问题的关键,并且用这种观点去启发他的学生孟德尔。通过翁格尔,孟德尔了解了盖尔特纳的杂交工作。盖尔特纳是一位经济富裕的科学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园内实施有性杂交的宏伟计划,曾用80个属700个种的植物,进行了万余项的独立实验,从中产生了258个不同的杂交类型,这些成果都记录在1849年出版的盖尔特纳的著作《植物杂交的实验与观察》中,虽然这本书写得既单调又重复,但涉及的范围很广,包含着一些极有价值的观察结果。达尔文和孟德尔都曾仔细地读过这本书。孟德尔读过的书至今还保存在捷克布隆的孟德尔纪念馆内,书中遍布记号和批注,有的内容正是以后孟德尔的实验计划里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科学思想的形成绝非偶然。

1854年以后,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尔同时还在布隆国立德文高级中学代课,讲授物理学和博物学,为时长达14年之久。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实验,并成为摩拉维亚农业协会自然科学分会的会员。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长纳普(Napp)去世,孟德尔继任。从此,孟德尔为宗教职务所累,告别了教学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