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工具生产到器皿制作,实用与鉴赏、物质与精神,其间的融通与升华往往妙不可言。《诗经》中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那种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跃然于诗句之间。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艺术创作亦然。曾侯乙编钟高超绝伦的铸造技术和近乎完美的演奏性能,记载于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那种至高至上的追求将中国瓷艺推向一个历史巅峰。这些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要明白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工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则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以上阐释可以有三层理解:首先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工匠做出来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次是这物品要“巧”,要可“饰”,要既满足实用需求,还具备赏鉴品性,这就需要工匠用心、用脑、用情;另外工匠的劳动有规矩,有法度,要追求精巧而非花巧,这体现了工匠职业的质量和专业要求。
言及中国现代艺术的“工匠精神”,齐白石先生是一个生动的典型。美国《纽约时报》一篇艺术评论曾这样描述:“他(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是一个乡村木匠,因为痴迷而爱上艺术。在他的画笔之下,花、鸟、鱼、虾都有了生命。”艺术家徐冰指出,白石先生善于观察各种动物、植物,勤于实践,潜心钻研,他的画作融会了不少生物学知识。做工匠易,做有精神的工匠,需要不断求索的心性,长期践行不辍。齐白石先生堪称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巨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工匠”群体。太行山区的王俊川14岁拜师学唱襄垣鼓书,一唱就是60多年。平遥推光漆艺有2000多年历史,以手掌推出光泽及描金彩绘而出名,为了不让这项工艺失传、变味儿,传承人薛生金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传统,用天然大漆制作工艺品,还手把手培养出200多名学生和十多名徒弟。王星记扇厂创建于清光绪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檀香扇的核心技术是“拉花”技艺,传承人孙亚青当年进厂一学就是13年。他说,学这门手艺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锯一样反复用钢丝锯着木片,但这是掌握技艺的必由之路。这些传承人经历各异,但对文化技艺的理解却惊人的类似:首先是热爱,再就是苦练,还有就是责任,因为他们肩负着让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继续流传的使命。
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倡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也在于这一精神诉求承受着现实的压抑和冲击。“不在美术馆,就在去美术馆的路上”这句话此前在艺术圈刷屏,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一些艺术创作者忙于艺术社交,疏于潜心创作的现象。对照“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追逐功利、无法静心、潜心,就难言创作,更谈不上追求那种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即便冠以艺术之名,也难副其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包括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专注坚持等等,艺术精品的打造不能舍弃这些要求。
“工匠精神”的树立,还需要全社会对工匠的敬重,只有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艺术创作者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赞赏和敬佩,“艺术工匠”才会人才辈出。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需要传统,要有文化习俗,另外还需要机制和政策。在艺术领域,对创作者和作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朝向真才与精品,艺术工作者就会潜心于艺术的精进。
自古而今,中国文化艺术创作从来不乏“工匠精神”。所谓“工匠”是为生存而求精,所谓“精神”,即为质量而执着。中国艺术繁荣需要涌现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专于道、精于技,才会造就出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
(摘编自定舟《艺术创作的工匠之思》,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内容上不属于表现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
A.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技艺非凡,工作精益求精,中国第一代大飞机上有很多零部件是他亲手打磨出来的,他打磨的飞机零部件百分之百合格,好比精美的艺术品。
B.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郭先生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一位演员建议把句中的“是”改为“这”,郭先生认为这样改很恰当,一字之差,表达就够味了。
C.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突出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
D.唐朝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其中“敲”字初拟用“推”字,不能确定,便在驴上用手做推敲之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马队,韩愈见状问其故,劝他用“敲”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美国《纽约时报》曾对齐白石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艺术家徐冰则道出了齐白石能成为艺术大师的原因——具备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B.许慎《说文解字》从字面上解释了“工匠”的含义,徐锴讲的是对“工匠”工作的要求,本文作者则对许慎和徐锴的阐释作了细致、深入的解读。
C.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的铸造技术高超绝伦,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
D.《诗经》中对工匠们加工骨器、象牙、玉石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情景的形象描述,生动地表现出工匠们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在艺术创作领域倡导“工匠精神”有不小的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创作者心气浮躁、追名逐利,不能潜心创作,其结果是作品名不副实。
B.唱襄垣鼓书的王俊川,推光漆艺传承人薛生金和檀香扇“拉花”技术传承人孙亚青,三人职业不同,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却是相同的。
C.艺术创作与器物制造一样,都需要“工匠精神”,不论是作为乐器的曾侯乙编钟,还是作为瓷器的汝瓷,抑或是齐白石的画作,都是“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D.艺术精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树立和发扬光大需要有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全社会敬重工匠的良好风气、传统、文化习俗、评价机制和政策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王之涣与鹳雀楼的完美成全
文/郭军平
鹳雀楼果然名不虚传,在坦平如砥的黄河岸边,在远山若黛的映衬下,显得楼宇巍峨,气象峥嵘。那一层一层的台阶,似有烘云托月之势,让游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当年的王之涣也是这样登楼的吧!
一千多年前的蒲州,那是一个人烟阜盛三省通衢的京畿要地。高大的城墙,巍峨的楼宇,林立的商铺,还有络绎不绝的人流——贩夫走卒、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为一时之盛,让这座位于黄河岸边的历史名城,成为名流荟萃、兵家必争之地。王之涣就这样来了,他来的时候,大概正是四十多岁。而此时,他已经在当时的诗坛声名远扬了。据说当时的旗亭画壁就记下了他的诗名。他与七绝圣手王昌龄、边塞诗人高适齐名。适时他们三人同饮,旁有歌伎助兴。当时歌伎们就纷纷弹唱着他们的诗歌,三人斗诗,论美传唱(看谁的诗能被其中最美的一位歌伎传唱),而竟以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胜出。此段文人逸事,一时成为佳话。由此可见王之涣当时诗才的不同凡响。而这一次斗诗也让我们看到了王之涣豪迈洒脱风流不羁的性格。
三省通衢、京畿要地的繁华再一次吸引了王之涣地到来。而此时,这座位于黄河岸边高大宏伟、气宇不凡的鹳雀楼仿佛也在等待着他的到来。王之涣感觉自己的人生需要一次提升,而鹳雀楼仿佛就是他生命中的知音一样,为他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人生问题提供了一次解决的机会。
晚饭过后,王之涣和往常一样,总要邀上几个知心文友谈诗论文,倾谈怀抱,指点江山。他们边走边聊,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就登上了这座可以极目远眺的'鹳雀楼。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大河奔流,气势滔滔,昔日作为军事要塞的鹳雀楼此时在大唐盛世里已经开放。这里成为游人放松休闲娱乐的极好之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纵横才情抒发怀抱的快乐场所。王之涣历来性格豪放,为人倜傥,洒脱不羁,他与文友边走边谈,吟诗弄赋,好不快哉!
千古文章在立意。立意高则高,立意不高,其文则必下矣。这是王之涣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他在寻求一个突破。是啊,文友们在鹳雀楼上留下的墨宝已经不少了,加上古代文人们的作品更是不胜牧举。可是,这些都令他很不满意。他要独辟蹊径,才能翻越这些充满陈词滥调的大山。他在苦苦思索……看着文友们意气风发地指点着黄河落日的壮丽风景时,他突然醒悟了,随即吟咏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听到他的大声吟唱,文友们突然静默了,旋即掌声四起,立马有人拿来笔墨,让大诗人临场挥毫。王之涣大笑几声,毫不客气,龙飞凤舞,笔走龙蛇,乘兴写下《登鹳雀楼》四句二十个字。
不久,这首诗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蒲州大街小巷,飞遍了黄河两岸,飞遍了盛唐乐坊,飞遍了大江南北。至今,历史的天空留下了这动人的一幕,而鹳雀楼从此便在史册诗卷里扎下了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激励人们不断努力进步的旷世名言。而这一旷世之音也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寻求革新创造的民族精神之中。无疑,我们的民族在这一种精神的启发下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原载《太原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即点名题意,虚实结合,写出了我登宏伟高大的鹳雀楼的仰慕心情,并引发了下文一系列的遐想。
B.作者引用旗亭画壁三才子斗诗是为了增加文章的传奇色彩,用佳人来陪衬才子,放在文中只是润色,吸引读者。
C.鹳雀楼如果遇不上王之涣,也许就永远和其他楼一样淹埋在黄土里。作者用了拟人手法形容他们是知音相遇,因为王之涣也需要一次生命的提升。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在登楼与心灵登高的完美契合之间吟诵出的一曲千古绝唱,可谓物我合一,物我交融。
5.结合全文,说说“鹳雀楼”美在何处?(4分)
6.本文发表在《太原日报》题目为“一座楼的传奇”,后来山西《发展导报》编辑改为“王之涣与鹳雀楼的完美成全”,你觉得哪个题目好,说说其中的理由。(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1分)
(一)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苏武传》 中的语段,回答问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素:平时,向来
B.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第二年
C.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完成
D.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 女弟:妹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为武置酒设乐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B.①故使陵来说足下 ②故木受绳则直
C.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D.①虽蒙斧钺汤镬 ②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9.下面对全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B.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C.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 年。
D.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10.翻译句子(6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3分)
(2)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注江湜 (shí )(1818~1866)清代诗人。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 , ”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在《定风波》中,“ ”一句运用双关手法,道出了作者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3)作者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结尾发“ , ”的感叹,这是借廉颇自比,表达自己热切报国但无人问津的感慨。
(4)《声声慢》的起句“ , , ”使用了一连串叠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3.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站在华山之巅,放眼望去,天无际涯,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②在大量的犯罪证据面前,犯罪分子抱残守缺,丑态百出,最终不得不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③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④搞学术研究若方向不明确,时而东时而西,就会歧路亡羊,很难取得成果。
⑤原以为他去北京能够脱稿“裸讲”,结果他却四平八稳的念起了稿子,这实在深孚众望。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便会不断进步,生活也不会更美好。
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③④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近日,很多网友吐槽“中国校服丑到爆”。有教育工作者回应指出,统一校服能防止学生不再穿名牌来互相攀比。
B.“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共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口号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
C.面对电商领域投诉激增的现状,政府管理部门和电商平台应及时联手,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D.这部由新锐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主人公拒绝平庸、追寻梦想的励志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 ,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
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
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
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
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风声,
A.④②①⑤③ B.⑤②①③④ C.⑤④②③① D.④⑤①③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经历: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煤气、电器是否关好,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如果程度较重,持续时间长,同时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 ①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强迫症状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前者表现为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 ② ,如反复检查、反复计数、反复洗手等。 ③ ,以致手上有一股浓重的肥皂味,有人甚至把手都洗出血来。
17.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并保持语意连贯。(4分)
一年四季,语文相伴。语文是一位画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她用柔和的笔触勾勒出生机盎然的春柳图;语文是一位音乐家, ① ;语文是一位诗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豪放的才情吟诵秋的壮阔;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② 。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天下午五点,南京市盐仓桥附近都会有一对老夫妇在道路停车带搬凳子坐下,“人肉”占车位,等待儿女开车回家,如果孩子回来迟,两人就轮换着坐,直到孩子归来。
针对此事,各方有不同反应。有的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附近车主气愤又无奈:那是社会公共车位,不是他家私人的,但总不能出手对两个人怎么样吧?老夫妇的儿女也很委屈:附近车位确实太紧张,但也劝父母不要这样风雨无阻,却拗不过两位老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
1.描写匠人的句子有什么
描写匠人的句子:
1.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 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
2.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3. 极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在追逐梦想的旅程中稳步迈进。
4. 跟生活紧密相关的匠人们的工作,不同于艺术家那种孤独性的探求,最重要的,其实是要回应人的需求。甚至于,对于匠人来说,每一天面对新的挑战,才是真正的乐趣所在。更进一步说,如果能够和各种各样的匠人一起切磋琢磨,才是最理想的事情。
关于匠人的书籍:《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简介:《匠人精神》为"秋山木工"代表秋山利辉关于如何培养具有日本特色的合格"匠人"的著作。书中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三十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同时,通过讲述自己从进入木工行业,努力自我培养,直到成长为一名行业领袖的人生历程,秋山利辉现身说法: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势在必行。
《匠人精神》作者简介:
1.(日)秋山利辉 著 陈晓丽 译
2.秋山利辉:日本著名"秋山木工"创办人、代表理事。1944年出生于奈良县,1971年成立秋山木工有限公司。"秋山木工"的订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等。由于重视人才品格的独特工匠培养制度,在业界及海内外受到瞩目。
3.陈晓丽:旅日华侨企业家、日本徽商协会副会长。致力于中日企业间的经贸交流与合作,热衷于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传递。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精神内涵: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5、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这种行为来自内心的热爱,源于灵魂的本真,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2.关于“工匠精神”的名言有哪些1. 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
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2. 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
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
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3. 时间不可逆流倒转,洞穴人不再岩壁上作画,希腊人不再用大理石雕刻,工匠不再去山洞里描绘飞天,人们不再往纸上涂墨汁,没有人再对着原野画麦田,咖啡馆外面看星空,这些美的事物都在消亡,如同可怜的自然界。
但人们也发现,媒介和工具不是消亡是替换,当每一件新的技术变革出现,美神都会换一件衣服,栖息在新的载体上面。就像从岩壁到甲骨,从纸张到kindle电子书,书籍的形式在变,阅读一直被继承,审美永远在变,但美一直存在。
说书人会死掉,故事却始终流传。4.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5.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
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6. 曾几何时,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
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7.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答案就是小批量生产,甚至单独定制!凡是大批量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一定是不符合“工匠精神”的。
8. 工作是一种修行,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支撑呢?9.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你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家敬重的关键”。而这就是工匠精神最纯真的呈现。
10. 工匠精神在欧洲,是象征着瑞士钟表的品质,以及德国工匠的严谨与精确,工匠精神之于事业,则是服务第一,其他都是第二。11. 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12. 工匠精神的价值在于精益求精,对匠心、精品的坚持和追求,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 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
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13. 真正的践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价值观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观。
用一生为代价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种纯粹的伟大。14. 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极致的精神。
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15. 拥有修行的状态,才会带给一个人无穷的力量,无穷的热情,无穷的创造力,无穷的热爱,无穷的收获;拥有修行的状态,才能让你的生命沉淀下来,才能让你拒绝身边无穷无尽的诱惑,才能抑制你的 贪欲,才能让你专注、聚焦,才能让你把“简单的动作练到极致就是招”。
3.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1、蔡伦《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2、鲁班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画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3、孙膑皮匠和鞋匠以孙膑为祖师。他是战国时的军事家,在齐国任军师。
相传齐国士兵本来都穿草鞋、木鞋,行军作战极为不便,孙膑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业奉为祖师。
4、黄帝缝纫业以传说中的黄帝为祖师。上古时,人们不会缝制衣服,而将树叶、兽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
相传黄帝在位期间,中国有许多重要发明,其中之一是衣裳。这样一来,黄帝便成了缝纫铺的开山祖师。
5、蒙恬制笔匠以蒙恬为祖师。他是秦朝的大将,曾主持监修万里长城,相传毛笔是他发明的。
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使用毛笔。6、李春赵州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
它是中国第一座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4.古代变革如何体现现代工匠精神中国古代工匠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倾注着他们毕生精力,大到一项工程,小至一个工具的发明,不仅仅是对技艺的追求,更有着奉献精神与济世情怀。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金钱。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编钟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被称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时代都绝不可缺少的,若忽视了工匠精神,那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就会受挫。在当今社会,只有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企业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我们需要重拾工匠敬业、勤奋、执着、创新精神,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