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高士其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科学作者 / 姓名 / 2025-10-10 03:14
"
读了高士其的故事启发:病魔缠身,时日不多,更要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高士其苦斗病魔启示我们对一切的艰难挫折都要勇

读了高士其的故事启发:病魔缠身,时日不多,更要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高士其苦斗病魔启示我们对一切的艰难挫折都要勇敢面对,永不放弃,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锜。福建福州人,生于1905年11月1日。1925年赴美留学。在一次细菌试验中由于意外事故,受脑炎病毒感染,造成瘫痪。1930年回国后,以科学小品文为武器,投入爱国救亡运动,写出了“菌儿自传”和“抗战与防疫”等众多优秀科普文学作品,受到读者欢迎。

1937年只身奔赴延安,是当时奔赴延安的唯一留美学者,被毛泽东等称为“中国的红色科学家”。虽是全身瘫痪,高士其并未将自己视为病人。在以后的六十余年中,他身残志坚,坚持科普创作,终生践行“把科学交给人民”的伟大事业,成为中国科普文艺的一代宗师。198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

读其一生,尽管病魔缠身,时日不多,高士其更要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同时也启示我们对一切的艰难挫折都要勇敢面对,永不放弃,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高士其在励志方面有哪些高尚品质?

《灰尘的旅行》的作者是现代微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

高士其爷爷生于1905年,年轻时去美国留学,攻读细菌学。1928年,23岁的高士其在一次试验中染上脑炎病毒。病情逐渐恶化,致使他全身瘫痪了。头向左歪,语言不清,两眼发直,四肢不能动,连饮水都很困难。

但是他顽强地活着,几十年来,为我们少年儿童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作品,如《我们的土壤妈妈》《太阳的工作》《时间伯伯》。写作时,他先是吃力地口述,请别人记录。由于他说话不清,别人很难听明白,他就要反复好几遍。半天下来,往往只记下一二百字,而他却已累得满头大汗。即使这样,他仍然顽强地坚持着。《灰尘的旅行》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岀来的。

内容简介:

《灰尘的旅行》(又名《细菌世界历险记》)分为科学趣谈、科学小品和科学童话三个部分。

书中集萃中外科普名家之作,将知识蕴含于故事美文之中,篇幅适中,文字优美,生动有趣。帮助孩子们通过阅读发现科学之美,是一套有意思,有审美,有智慧的书,更能满足孩子们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对美妙文字的畅想。

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他将深邃、严谨的科学和浪漫、极富变化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科普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细菌大菜馆》、《微生物漫话》和《菌儿自传》等多部科普文章。

高士其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毕业后他留在芝加哥医学研究所深造。1928年,他23岁的时候,一天他正在细菌实验室做实验,一个装着甲型脑炎病毒的试管破裂,病毒顺着耳膜侵入脑部,几天后脑炎症发作,严重损害了他的神经。以后,他瘫痪了,头向左歪,语言含混,双眼发直,生活不能自理。

然而,高士其的心没有衰竭,他没有被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创伤所击倒。他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坚持学习,最终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1930年,他怀着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满腔热情回到了祖国。

他从1935年开始喜欢起科普小品的创作。他尝试着写了一篇《细菌的衣食住行》,发表在李公朴等人主编的《读书生活》杂志上。没想到这篇科普小品在读者中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深受读者的欢迎。从此,高士其就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科普小品的创作中去了。

他以轻松愉快的笔调,通俗易懂的文风把细菌学和卫生学的知识介绍给广大群众,使群众在有趣的故事中掌握了许多知识。他的创作灵感犹如源源不断的清泉,自然流泄到人民的心田,浇开了无数朵科学普及的鲜花。

然而病魔并没有因为高士其的勤奋就停止了脚步,侵入他体内的病菌再一次向他发起进攻,气势汹汹。他的手颤抖得更加厉害,写字已经十分困难。但他以顽强的毅力,使出全身的力气握紧笔杆,继续笔耕不辍。

从1935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发表了一百多篇科普小品和科学论文。

高士其还怀有一颗报国之心。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高士其冲破重重阻力,到达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接见了他,称他是“中国的红色科学家”。他又于两年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与此同时,他的病情又继续恶化,说话和行动已十分困难。当时延安地区缺医少药,他被送往香港和国民党统治区治病。治病期间,他坚持进行科普小品的创作。他口述,让别人笔录。

建国初期,高士其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他不顾疾病的折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普及工作之中。从1949年至1965年,他创作了大约60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写下了两千多行科学诗。他撰写出版的科普作品已达到二十多部。

高士其写的科普小品涉及领域广阔,从电子到宇宙,从微生物到人类,从火到原子能,从石器到自动化,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为了写好科普小品和科普著作,他阅读了大量的科学著作。由于疾病已使他不能进行资料摘抄,所以他硬是凭着大脑将有关资料牢牢地记住。他写的科学诗风格独特,深受读者喜爱。人们都称赞他是传奇式的残疾人科普作家。

高士其身残志坚,他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谱写了一曲生命赞歌,他始终把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他的灵魂是纯洁、高尚的,我们虽没有同他一样渊博的学识,但我们可以学习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许能做出更好的成绩。

分享到
声明:本文为用户投稿或编译自英文资料,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转载时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将受到本站的追责;转载稿件或作者投稿可能会经编辑修改或者补充,有异议可投诉至本站。

热文导读